四千二百一十九章 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实验室”(1 / 2)

军工科技 止天戈 2244 字 19小时前

【修改版】

“这是智能能源管理中枢。“吴浩指着中央控制台,“刚才说的微电网调度系统,核心就在这儿。

它能同时监控2000个能源节点,光伏板发的电、储能集装箱存的电、基地的用电负荷,甚至几公里外风电场的输出,都能实时匹配。“

他随手点开一个风电界面,屏幕上显示着十几台风机的实时数据接着介绍道:“昨天刮沙尘暴,风速突然从8米/秒涨到22米/秒,传统调度系统得3分钟才能响应,很容易造成电网过载。

我们这套系统用了边缘计算芯片,风机顶端的传感器直接和中枢通信,0.8秒就完成功率调节,风电场输出波动控制在5%以内。“

周院士站起身,走到总控台前,看着那面墙的屏幕,光伏阵列的发电量、储能单元的荷电状态、各实验室的用电负荷,像一幅动态的能源地图。

“你们这套系统最厉害的,不是某一个零件,是把这么多技术‘拧成一股绳’的能力。”

他指着屏幕上流动的数据接着说道:“光伏板是你们的,电池是你们的,算法是你们的,连散热铜管的材料都是你们的——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可控。”

吴浩笑了说道:“周院士说得对,以前搞技术,是‘攒电脑’,核心零件靠进口,现在是‘造电脑’,从芯片到外壳,全自己来。

就像这储能系统,缺了哪块‘自家产’的零件,都达不到现在的性能。”

张副总看着屏幕上跳动的“99.99%”供电可靠性数据,忽然说:“这数字看着简单,背后是多少个细节堆出来的。

我在部队待了三十年,知道‘可靠’两个字的分量——战场上,掉链子的从来不是多复杂的技术,是那些被忽略的小细节。”

说着,他看向旁边展板上面的数据资料然后说道:“零下40℃到零上50℃,1.2万次充放电循环,这不是实验室数据,是你们在戈壁上实打实跑出来的——这比任何宣传都管用。”

王总忽然拍了拍李哲的肩膀:“看到没?这就是我们要学的。

人家不光有技术,还有把技术砸进实战的狠劲。

咱们那套车载系统,回去就按这个标准改,别光盯着参数漂亮,得能在沙漠里、在高原上、在枪林弹雨里站得住脚。”

李哲的笔记本上已经画满了草图,从储能模块的布局到散热通道的设计,密密麻麻写着批注。

“吴总,张总,”他抬头时眼里闪着光说道:“我们能不能先拿十套系统做测试?

就装在我们新列装的装甲车上,在内蒙古的演习场跑三个月,把实战数据给你们——说不定能帮你们发现些实验室里测不出来的问题。”

吴浩立刻点头说道:“求之不得。

我们正缺实战环境的长期数据,你们的装甲车跑过的地形比我们的测试场复杂多了。

回头让技术组跟你对接,出一套适配方案,保证下个月就能装车。”

屏幕上的时钟指向三点,智能微电网系统突然发出一阵轻微的蜂鸣,储能单元的荷电状态达到95%,自动切换到浮充模式。

周院士望着那平稳的曲线,忽然说:“以前总说‘开源节流’,你们这是既开源(光伏风电)又节流(智能调度),还能把‘余粮’(储能)用到刀刃上(电磁炮)。

这套逻辑,不光能给军队用,给国家的能源战略当范本都够格。”

吴浩望着窗外连绵的光伏阵列,阳光在蓝色板面上流动,像一片安静的海。

“其实道理很简单,”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不管是保家卫国还是发展经济,最后都得落到‘能源自主’上。

我们在戈壁上搞这些,就是想证明:中国的能源,能自己产、自己存、自己用,还能用得比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