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二十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2 / 3)

唐朝生意人 素布可奈 5847 字 2022-01-08

而洛阳由于有洛口仓,食粮堆积如山,到了唐高宗时,为了处理食粮风险,经常带着带着文武百官到洛阳去“白食”。

随后才有的唐高宗提拔洛阳的位置,将它正式定为东都,修建洛阳宫殿,称长安和洛阳为“东西二宅”,洛阳作为副都的法令位置也就此肯定。

到了武则天期间,她做出了更斗胆的决议,将洛阳定位帝国的真正都城,改称“神都”,位置逾越了长安。从此她不断呆在洛阳,很少再回长安,当局机构也都转移到了洛阳。

武则天垮台后,唐中宗又把政权迁回了长安,但洛阳依然是很主要的陪都;到了唐玄宗时,他在朝里有竟然有三分之一的时光呆在洛阳,而每次去洛阳都是由于食粮麻烦。

因而那时候的长安缺粮,是一直没解决的巨大问题,历史上直到有个叫裴耀卿的大臣改进了漕运的工序,大大加强了从江南运粮的速率,长安的粮荒才得已处理。

李之此种建议,无疑将农业、商业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而基层官员最大的心病就是运粮问题,哪里还会对他的一番作为再有滞碍?

李显也是喜道:“李先生果然好计谋,货物运输直接将粮食带回来,由官府统一收购,无疑将农商难题一下子都解决了,但听起来原本极复杂的事情,好像一下子简单了起来!”

高宗却一整面色:

“但这里面有个关键问题,货运商队的运粮回购,各级府衙一定要保证现银交付,才能保证运粮行为的积极性,不然这么精妙的一个计划,会因为个别官员的小心思而误了大事!太子,你今日就代朕颁下召曰,必须针对此个问题严查不怠,一经发现贪腐或贻误问题,当场革职审办!”

李显赶忙起身接旨,这个问题的确至关重要,一旦影响到商队运粮的积极性,长安城再是发展也始终绕不过缺粮的窘境。

一旦因粮食过度缺乏,而导致良好运转的商业运营出现变故,那可是灾难性的损失啊。

八百里秦川之初由于当时人口稀少,粮食自给自足不是问题,但在隋唐时期,关中平原周遭的环境开始恶化,农业优势逐渐下降,相对而言人口却增长了几十倍。

虽说隋炀帝在隋唐时期修建了京杭大运河,但大运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距长安约八百里,且三门峡狭窄的河道和水位的落差,使得粮食船难以上行。

在航道最窄的区域,从洛阳开始的送粮草的队伍到达这里,成千上万的平民,依靠人力资源,爬上陡峭的高山。

他们拖着一艘艘粮食船驶往安全地带,前往首都长安,也就是说,那时修建大运河的目的地实际上是长安城,这次航程的最后一部分是用人力建造的。

长安有上百万人,没有足够的粮食去生活,甚至根本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何谈商业贸易的繁荣?

李显自幼在长安城长大,再衣食无忧,也会受到相关教育,又

怎能不知这座城市对于粮食的渴望。

改道江南的运粮计划,因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以及简陋的路况状态,即使每日里的运粮队从不间断,也会因规模无法企达而遭受巨大限制。

一旦商队运输参与进来,就等如全民性质的加入其中,就会极大改善缺粮问题,那可是事关生计的生死大事。

而目前的状况是,因为之前不起眼的一座商贸城的建立,就连带着产生大规模剧烈变化,可见当年李之与高宗秘密打造的商业计划有多么恐怖的前瞻性了。

此时终于开始见了成效,高宗的极度振奋之余,对可能发生的官员不作为深痛恶觉,李显当然比旁人更能理解。

那时候可没有蝴蝶效应一说,但以商贸城这个微小的变化,而带动起来的整个区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却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包括与李之关系良好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