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五十二章 帝王也有温情时(2 / 3)

唐朝生意人 素布可奈 5542 字 2022-01-08

的这种突如其来的行事风格,情绪转变得毫无征兆,显然他在品鉴之余,脑子里的思考就没真正停止过。

李显却是习惯了此种思维忽转,便回身嘱咐内侍摘下地形图。

李之将高宗搀回龙榻,其语声再起:“将月儿也召回来!对了,去案上把那只自暖杯取过来!”

李显很快就把一只玉杯取来,轻置于高宗身前案几杯子呈青色,有纹如乱丝,杯壁像纸一样薄,于杯足上有缕金字,名曰 “自暖杯”。

高宗伸手拿在手中,略作端详,递与李之:“把酒注之杯子里,那酒能自暖,并有热气冒出来,时间再久一点,酒面就像烧开的水一样沸动。此乃真心爱之物,就赏赐与你。”

李之双手接过,小心捧在手里观瞧,心下极喜,这才是真正的宝物,比正清文绮堂任何珍宝都要精致的太多。

高宗又命李显递来本属于他的玉契:“等太子返回来,另降一道墨敕与这块玉契配合着使用,即可自如出入宫殿诸门,再手持尚方剑,便是夜半宫闱亦可进入!”

唐代对进出宫殿诸门有严格的制度:官员事先造册、登记在门籍,进出时除了携带与各自官品相合的“符”外,还必须有皇帝的墨敕,即使太子也不例外。

玉契即为“符”,也唯有皇太子级别的人物,才有资格获得玉质符。

墨敕还有别的功用,通俗点解释,就是万能通行证可自如出入地方上任何性质的门禁,且有一部分圣旨效用,虽不可调集军马,临时召集地方官员还是有作用的。

在朝廷官员眼中,墨敕也是敕书,效力是一样的,而且被召集人不仅要驰来拜谒,见面更需口口声声“奉敕”,实际带有密旨的意味。

李之知其不甚详尽,李显笑着上前解释:“李先生,尤其在地方上,哪怕一道节度使,你手持墨敕呼喝:我是某某,奉敕来此;今有墨敕,可报汝都督知。想想是不是很威风!”

李之惊讶万分,倒不是因墨敕的无比尊贵,而是李显居然敢在高宗面前说些如此戏谑之辞。

没想到,高宗哈哈大笑道:“太子有心了!正文,他当着朕面说些这等戏言是有原因的,那还是在太子小时候,应该不到七岁吧?”

李显一旁提醒:“回阿耶,那年刚刚六岁!”

高宗恍然道:“有那么小?当时太子在陪我下棋,有奏疏秉奉来至,望降墨敕及符契,太子那时尚幼,便问及请降为何物,朕就是这般给他解释的!”

说着有心,闻者有意,这是眼前这对特殊身份的父子,在感怀当年趣事,却令李之这位旁听者心下顿时感到了一缕悲戚。

他知道李显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慰藉将要不久于人世的父亲,那既是他自己一段无忧无虑童年时候的美好记忆,也是高宗难得体会亲情的一瞬间。

如此小小的一件事,能被当年年幼的李显仍旧牢牢记挂在心,无疑带给高宗的只有欣慰。

此时高宗看向李显的眼神,也的确忽然更温情了很多,这与之前父子在一起时候的默默无语截然不同,回忆亲情,对一生饱受病患磨折的高宗,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美好事。

李之强把心头伤感遮掩起来,笑道:“年后我要去一趟广州,岭南道都督府我可是常来常往,那时候就把这道墨敕取出来门前叫阵,看看弥都督会有何反应!”

高宗哈哈大笑,“岭南道大都督是弥睿吧?那是李姓一系,为人朴实,做事精道,尽诚竭节,骁勇善战!”

“的确如此,此人的至诚高节,便是阿拉伯帝王特使马赫迪,都对其赞誉有加!”李之乘机为其说了几句好话。

高宗再一次望向李显:“关于一些地方上的官员采用,今后多听听正文的建议,他久在基层行走,熟知各人秉性,上令下行,政令方可畅通,是贯彻执行与否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