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六十章 武后的一箭三雕计(2 / 3)

唐朝生意人 素布可奈 5347 字 2022-01-08

,处理国事经验不足,高宗遗诏命自己信赖的宰相裴炎与两位侍郎刘奇贤、郭正一为顾命大臣,“于东宫平章事”,以辅佐太子登基。

并在遗诏中留了“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的话,即特别授权武则天以太后身份兼决大事。

尽管那等诏命里,并不是全权委托武则天临朝管理国事,而是在有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同时皇帝与大臣们又“不决”时,才能兼取她的决定。

其后便因裴炎的据实上谏,奏报那段时期的李显无心代临朝政,终日里只知贪奢享乐,被召回洛阳城,那时候太子李显已经对裴炎心怀不满了。

所以她的首个针对性话题,就重点在裴炎身上:“李先生,你可曾识得裴炎此人?”

李之点点头,裴炎曾在半年前因兵船设计图样问题找过自己,他知道瞒不过有心人,就将唯一的一次见面机会说出来。

武后随即提醒李显:

“裴炎为目前唯一辅政老臣,又因他对于你的能力有偏误认知,故而极有可能会在后日颁诏仪式上,针对于你有所皇权限制,这一点你可要有个清醒认识!新帝初驾皇位,即使心内有万端冤屈,也不可在第一时间表示质疑,要主动表现出一代君王的大度涵养,来正面看待此人可能存在的抑制措施!”

闻听之下,李之心内暗自点头,武后果然不愧于未来的女皇,判断问题之精准,一如他的先知先觉。

历史上,裴炎果然在高宗死后第三天、太子在灵柩前即位后的第二天上奏说,嗣君尚未正式册封为皇帝,也未听政,不宜“发令宣敕”,建议“宣太后令于门下施行”,即一切政令都要以太后武则天令的形式发布。

借着裴炎的这个建言,武则天在新帝继位之先,就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国事的处分权。

所以此时的武后这般看似指点的关切里,隐藏着她巨大野心,也在借由此次提前发出警示,来降低李显的警惕性,以便尽早将真正皇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可以说,这是武后的一箭三雕的精心计算,但李之明知如此,也不打算暗地里出手相助。

因为李显的目前,的确既不具备与太后争权的实力,更无掌管天下的能力,让权与太后,无疑是唯一良选。

不出他所料,李显此刻丝毫未曾觉察出武后的计谋,反而对母亲的关心表示出了衷心感激。

李之特别注意到李旦此刻有那么一瞬间的眉毛跳动,却极为迅速的被木然表情给遮掩起来了。

裴炎这个史无前例的建言,对武则天来说太及时了。

她从当上皇后以来逐渐掌握朝政参决权,至今已二十多年,对于掌控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而今那懦弱病衰的夫皇去了,

虽然遗诏中给了她一些决定国事的权力,但却明定非“军国大事有不决者”不能过问,这使她原来曾享有过的权力遭到很大的限制。

然则,她马上要借着裴炎的这个建言,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国事的处分权,以后,太子正式受册嗣位并尊她为皇太后,她就能霸着权力不松手,毫无还政的意思,以致从此“政事咸决焉”。

可以想见,当时除了顾命宰相裴炎,其他人是不敢提出这种建言的,而如果没有裴炎的这个建言,武则天也很难找出什么理由取得国事决定权。

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皇帝对政事的控制逐渐巩固,武则天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淡出政治舞台去过她那富足高贵、含饴弄孙的太后生活了,唐代历史自然会是另一番模样。

但是李显即位时已成年,作为臣子想要完全影响他不容易,所以裴炎想增加太后的权力以制衡皇帝,从而为己所用。

显然,他以为“宣太后令于门下施行”只是名义上的,武则天虽然有能力,但终究不过是个女流之辈,容易受顾命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