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术道盟的后计(2 / 2)

思远”的中年术士可来头不小,此人乃是大夏桓宗二十三年的探花。只不过他乃是武举探花。自前朝设立武举以来,相比于文举的繁盛,武举就要没落冷寂很多了。前朝除了第一科的武进士,还算有些成就外,截止前朝灭亡,自武举出身,而能登五品以上者,竟无一人!

而大夏王朝建立后,武举更是没落。一来武举大多乃是武人参加,那些武人很多大字不识一个,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而武举可并不是只考教个人武技,还有兵书战策等等等等。更何况武举要求的个人能力,在武力这方面,堪称苛刻。能够写出兵书策论之人,可谓寥寥无几。

即使能够考中武举进士,也不意味着就前途光明了。大夏兵制特殊,大部分武将都是父子家族继承,很少有靠军功起家的。而武举进士,即使运气再好,也有些背景,也得从正九品的骁军校尉做起。要经过三年校勘期,若是能够得到优的成绩,方可升两级,成为正八品的中军校尉。

这时他们便要投身入各处军卫的部队里,若是投身入战事较多的边军还好,虽说情况艰苦,也非常危险。可是杀敌立功的机会,却远胜于内陆。若是放置到了内陆偏僻的军卫之中,可能一辈子就只能是个下层小军官。直到年纪较大,然后混个正七品的督军都尉的官位致仕,碌碌无为一身。

正是因为武举难以让人鱼跃龙门,所以很多想要投身军旅,有志在军伍一行混出个名堂的主儿。宁可从基层小卒做起,在边军杀敌。也不愿意费尽心血,考个没什么大用的武举。而李思远却是那年武举的探花,可谓是文武双全。只是可惜,他为人孤傲冷峻,所以三年的堪磨期,上官直接给他一个中下的评价,断了他的前程,此后又将分配到了西南一带的蛮荒之地,几度九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