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区区小儿见秦公(1 / 2)

伴楚 逢逸 3142 字 2020-10-23

“小的是晋人,但是为了成就自己一番功业,小的在所不惜。”樊玶道。

“那你如何做到忠心于秦?”西乞术质问道。

“小的若是得到大夫引荐,知遇之恩没齿难忘,无以为报,只有肝脑涂地为秦谋事,才对得起大夫的恩情!”

“好!既然你如此有抱负,我就将你引荐给秦君,莫要让我失望啊。”

“嗨!”

第二天清晨,樊玶换上了士人装扮,一身浅绛色的衣袍,跟随西乞术参见秦君嬴罃。

“你就是西乞术所说的兵卒黑?”嬴罃换上

其中郤缺为赵盾人马,胥甲父因配合赵穿一同阻止晋军追击秦军,因此必是赵盾人马无疑,而与赵盾为不同政治立场者则是荀林父,赵盾虽接受臾骈的献计,但见赵盾又暗中派赵穿破坏其策略,由此判断,恐怕臾骈亦无法得到赵盾的信任,栾盾则较无明显的政治倾向,经此分析之后,便能得知六卿中与赵盾亲近者,仅郤缺与胥甲父,其余三位非赵盾党羽,但因彼此之间未有明显的冲突,故能维持表面的和平。其中赵盾最忌惮者,莫过于荀林父,由于荀林父自晋文公时,便曾担任专职防御狄族的中行,因此在晋国六卿中,荀林父对于狄族事务熟悉的程度,无人能出其右。

狄族与中原诸国的习性不同,游牧而居,无法捉摸其行踪,如此特殊的生活特性,若非与狄族有交战经验者,恐怕无法胜任之,因此倘若秦国战败,白狄趁势壮大,晋国为了抑制白狄的发展,日后势必得加倍仰赖荀林父,而赵盾恐怕遭到边缘化,不仅如此,由于荀林父并非赵盾之属,晋灵公更可能借机联合荀林父除掉赵盾,故赵盾深思熟虑之后,不愿给予晋灵公与荀林父这样的机会,故暗中指使赵穿、胥甲父等人,伺机破坏晋军的行动,如此秦军才得以保全。

陆、胥甲父获罪原因探究

最后则讨论最后一个疑点,既然河曲之战幕后主导者既为赵盾,胥甲父又是赵盾党羽,故胥甲父理应无罪,为何最后胥甲父仍沦落到出奔至卫国的命运?《左传?宣公元年》云:

放胥甲父于卫,而立胥克。34

《左传》中记载胥甲父的出奔,所用的字是“放”,简文山于《《左传》出奔研究》中云:“从《左传》记载来看,放与逐皆有被动出国的意义,且后面还有追兵。……『放』之为词,通常是斗争成功者抓到敌方,数之以罪,再使之出奔四方,盖其罪不足杀。……某人若被『放』,必定是有罪于其国中,其本身似已无人身自由,只能听凭处置。其出奔之处还不能自主,且通常被放逐之处,都以离国都越远越好来处置。”35胥甲父的出奔既为“放”字,则胥甲卷入了晋国内部斗争的机会相当高,并且很不幸的,他在这次斗争中成了输家,虽然罪不致死,但被国内的胜者逼迫,故出奔至卫国,所以《左传》虽云胥甲出奔卫国,是因河曲之战“不用命”而造成,但探其究竟,却是欲加之罪了。

胥甲父既然愿意与赵穿配合,一同阻止晋军出征,其必为赵盾党羽是也,然胥甲贵为下军佐,赵盾当时又权倾一时究竟是谁向天借胆捋虎须?笔者认为此人乃是晋灵公。对于这样的推论,事实上无需太过惊讶,因为晋国国君与贵族之间政争,早自晋文公作三军开始,原属于晋侯的权力,在历任中军帅联合贵族的斗争中,逐渐地转移至贵族的身上,而晋襄公死后,赵盾并无意令晋灵公继任其位,后迫于穆嬴施压,只好无奈地接受晋灵公成为新任晋侯,晋灵公当时虽然年幼,终究明白赵盾排斥自已的事实,因此晋灵公与中军帅赵盾关系之紧张,可说是自晋文公以来之最,直到鲁宣公元年,二人的冲突随即爆发,如《左传?宣公元年》云:

于是晋侯侈,赵宣子为政,骤谏而不入。36

从《左传》记载看来,晋灵公第一次是派遣刺客计划暗杀赵盾,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