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布局(三)(2 / 3)

就是朝鲜半岛,说白了也就巴掌大的地方,拥有了这里就开始沾沾自喜,似乎有些胸无大志,不思进取。

既然连论功行赏都不准备大肆操办,那像建国这种事自然也就要推后,此时的高丽,还是周边各国眼中的高丽,并没有人知道此时的高丽已经换了主人,即便知道一点消息也仅仅是高丽国内的战乱平息了。

张宝还想要利用高丽这个名头“招摇撞骗”一段时间。因为晚一天大白于天下,自己就多一天的准备时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张宝不想因为拿下了高丽就认为自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

高丽是一国,治下人口移民加上土著将会达到近二百万,想要妥善安置这些人,不仅需要人,更需要钱。而张家有钱不假,但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而且高丽国内刚刚才结束战乱,百废待兴。恢复民生的投入是巨大的,可收益却是在近期几乎没有的。

民以食为天,一想到有两百万张嘴等着自己去喂,张宝就有些挠头,而先前那种以私人的名义向大宋购买粮食的行为就有点不太合适了。过去高丽国内战乱,张宝虽说动了赵佶,允许他在大宋买粮去高丽贩卖,但毕竟只是私人的买卖,张宝也只能收购民间的余粮,至于官仓内的粮食,张宝大部分都没有动。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张宝需要大量的粮食作为稳定人心的“定海神针”,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嘛。可想要从大宋购买大批的粮食,再用张家的名义也就不妥了,唯有借用高丽的名头,从官方途径购买。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话放在世界哪个角落都适用。高丽人中也不乏有眼光的人,而为了稳定人心,张宝也有选择的接纳了一部分高丽人,而这些高丽人中的代表,武有拓俊京,文有金家兄弟。

拓俊京是被打服的,而金家兄弟则是在看到宋军善待高丽百姓以后才选择的投靠。不过上船容易下船难,等知道占领高丽的这些宋军并非真正的宋军以后,无论是拓俊京还是金家兄弟,再想要反悔也晚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张宝这次的买粮计划,用的便是金家兄弟里的金富轼。要说金富轼他爹也挺有意思,之所以给儿子起名金富轼,原因就是他本人十分崇拜大宋的文士苏轼兄弟,所以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金富轼,一个叫金富澈。

有张家海军的保护,以金富轼为首的高丽使节团自然顺利抵达了大宋的汴梁。而大宋朝廷得知高丽使臣前来,为了彰显大国气度,也是隆重欢迎。

宋徽宗赵佶好面子,外邦主动派使臣前来这种露脸的事情,他自然是感到高兴,下旨好生款待了金富轼一行人。而金富轼由于有个喜爱大宋文化的爹,他自己也算是一个才子,再加上为人长得好看,顿时就获得了赵佶的好感。

在接风宴上,金富轼向赵佶说明了来意,一是带来了国主的问候,二便是希望宋国可以看在邻居的份上卖他们一点粮食好让高丽度过眼前的难关。

“高丽初定,百废待兴,但由于先前的战乱,高丽百姓疏于农事,以至于眼下出现了饥荒,还请圣上开恩,允许我高丽在大宋境内购买一批粮食缓解燃眉之急。”金富轼轻声向赵佶请求道。

“此事倒也容易,不知你高丽准备买多少粮食?”

“下臣临行时,我国国主曾有过交代,粮食多多益善,而且为显诚信,下臣此番前来更是带来了三百万贯,作为买粮的订金。”

听到金富轼这话,原本没把卖粮食当回事的赵佶不由也是吓了一跳。大宋的粮价基本上是一贯钱两石粮食,而金富轼光订金就带来了三百万贯,那也就是说,高丽要买的粮食不会是小数。

“唔……此事朕还需与众位臣公商议一下才能予你答复,你且安心在驿馆住下,不出三日,朕定会让你如愿以偿。”赵佶想了想,对金富轼道。

金富轼听完赶忙谢恩,随即又道:“下臣代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