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招大图小(2 / 3)

功,从而缓解财政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待分配官员的生死,几乎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且安东大都护府对于何栗的指控也没否认,理由更是气人,安东大都护张宝十分想要见见识破自己“玩笑”的能人,所以特意派人将虞祺一家“请”去了登州。

何栗虽不相信安东军给出的理由,但他本人相不相信并不重要,如今虞祺一家已经落到了安东军的手里,朝廷也不会在此时因为何栗而要求安东军放人,何栗除了祈祷虞祺一家吉人天相,也没有别的办法。

而被安东军“请”到登州的虞祺一家,处境要比何栗所想象的要强得多。虞祺这人张宝倒是不清楚,但虞祺的儿子,现年十六岁的虞允文,张宝却是如雷贯耳。当然这个如雷贯耳是指后世,此时的虞允文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声名不显。

安东军并没有限制虞祺一家的自由,只要虞祺父子不寻机逃跑,对于虞祺父子在路上与人交谈,负责护送的人一般不会干涉,而虞祺在与沿途百姓的接触中也逐渐放开了心事。在刚被人带出汴梁的时候,虞祺还以为自己这回是要“舍生取义”了。虞祺不怕死,甚至还想着等见到张宝以后当面驳斥“逆贼”。可看随行护卫的态度,似乎又不像是要取自己的性命。

难道是想要招揽自己?虞祺心里不由感到困惑。按理说,自己坏了张宝的好事,张宝即便不杀自己,恐怕也不会叫自己好过。但负责护卫的那些人对待自己一家却很是客气,丝毫都不像是在“押解人犯”。

难道是想要先放松自己的警惕,等到地方以后再对自己下手?这种想法虞祺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对于安东军的张宝,虞祺其实与大多数大宋的读书人一样,痛恨中带着一丝佩服。虽说张宝的所作所为在朝廷眼中那是大逆不道,但在普通百姓的眼中,却很感激张宝对他们的庇护。

事实胜于雄辩,同样都算是大宋子民,朝廷治下的百姓三餐不济,而安东军治下的百姓却衣食无忧,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安东军在对待百姓的问题上要更加重视。读书人讲究个齐家治国平天下,像虞祺这样的读书人,更是将民贵君轻的观念奉为至理名言。

张宝“代君行政”的做法虽然得不到虞祺的赞同,但不得不说,安东军治下的百姓要日子好过许多,也就难怪那些百姓对安东大都护府感恩戴德,倍加推崇。

看到登莱二州的百姓生活稳定,安居乐业,虞祺在担忧安东军与朝廷抢夺民心的同时又有些痛恨朝廷里那些只知媚上的奸贼。若不是那些奸贼蛊惑官家,大宋不止于陷于当前的困境,也就不会给张宝这种“窃国之贼”机会。

带着复杂的心情,虞祺一家被送到了安东大都护府。而虞祺在见到张宝之前,先遇到了一个熟人,人称“小诸葛”,官拜潞州北关镇守节度使的陆登陆子敬。大宋文贵武轻,文职官位就那么些,有些读书人为了自家生计,也只得选择弃文从武。陆登文武双全,但由于在朝中没有靠山,自然也就分配不到什么好位置。

“子敬兄,你为何在此?”看到了陆登,虞祺很是诧异。毕竟陆登是有官职在身的,比虞祺这个等待分配的要情况好上许多。

“齐年兄,那你又为何在此?”陆登看到了虞祺后表情也很诧异,反问虞祺道。

“愚兄得罪了那张宝,故此被他命人掳来了这里。”虞祺苦笑一声,对陆登解释道。

可陆登听后却丝毫不相信,上下打量了虞祺一番,不高兴的说道:“齐年兄,你这话说的有点不地道啊。”

“哦?此话怎讲?”

“你看看你,你说你得罪了张安东,可为何你一点都不像受过罪的样子。看你那气色,也不像被人刁难过的样子啊。”

“这个……”虞祺一时不知该如何解释,遂转移话题的问道:“暂且不说为兄的事,子敬兄,你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