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大明的年味(科普章,非正文)(2 / 3)

的盛况,激动写下名诗:

“仙殿深岩号太霞,宝灯高下缀灵槎。沈香连理三珠树,彩结分行四照花。水激葛陂龙化杖,月明缑岭凤随车。”就是这么震撼效果。

明朝过年的第二项特色就是逛街治病!!

而能和这明代春晚比热闹的,当属明朝的“春节大卖场”。

比如正月初一的北京城隍庙会,那就是规模空前。

从早晨开市起,各种货物摊点一气排开,竟然能把刑部衙门整条街都占了。

以礼部尚书于慎行《谷山笔尘》的形容说,就连庙会上卖油盐酱醋的小贩,家资往往都有百万。比自己“高官”的俸禄还多。

但要论最红火的,还是每年元宵节的“灯市”。

北京东安门外北大街的“灯市”,年年都是全国奇珍货物荟萃,甚至还有欧洲进口来的西洋物件。

杭州寿安坊的“灯市”,则是全国各地美食糕点荟萃。

明末时张岱等风流才子们不惜舟车劳顿,也要来杭州逛灯市,就为吃一口寿安坊的糕点。

要论最搞怪的,却还是京城的妇女们。北京的“灯市”上最常见的,就是结伴闲逛的京城妇女们,而且常常只看不买,就沿着整个“灯市”来回看,看一夜都不带累。

美其名曰“走百病”,也就是在灯市上多逛几圈,再严重的疾病也全都甩掉。热热闹闹景象,正如明代《元宵曲》形容:郎莫看灯去走桥,白绫衫氅撒娇娇。走来儿怕双纤趾,不走儿愁一捻腰。

拜年累断腰

但在礼仪严格的明代,要论比逛街还累的苦事,当属拜年。

其实要单看明朝官场,拜年这事真心不累。家家初一早晨备好笔墨纸砚,客人来了后也不用送啥礼,提笔签个名就算拜过年了。但是给亲友拜年,可就没这么轻松了。

以《水东日记》的记载,明代北京的家庭,元旦前三天就要祭拜祖先。到了大年初一这天,全家起床后要先罗拜天地,然后就要出去拜年。路上只要遇到亲友,就要当街叩头。以明朝名臣邱浚的形容说,大年初一出去走一圈,回来能把腰给累断。

而相比之下,明代南方的拜年习俗,倒是没这么苦累。比如明代杭州的拜年,只需要施礼就好。而且家里也摆上酒水。上门拜年的客人,得喝上行酒才能走。明代河南籍名臣王越在浙江为官时,就曾有过出门拜一趟年,回来醉醺醺的囧事。

贺岁大片

比起当前春节,电影市场的火爆炒作,戏曲文化发达的明代春节,也是“大片”热闹上演时。

以《见闻杂记》的记载,每年春节前夕,就连大户人家春节期间请戏班唱堂会,都得提前两个月预订。像样点的戏班子,春节期间都是每天连场演出,生意十分红火。

而场面更大的,当属春节期间各地的庙会。同样是《见闻杂记》里的记载,这类庙会演出,都是请名声最响亮的强大戏班子,演最高难度的剧目。

比如鲁迅《社戏》里那种目连戏,就是明代时的火爆剧目。这可不止是在戏台上唱唱戏,而是翻跟斗钻火圈外加各种腾云驾雾的特技。

演一场的道具布景花费就有上万钱。戏班演员们每场演出的工资更有数万钱,简直天价大制作。

同样是天价大制作,作为明代运河枢纽的临清,春节“贺岁片”也更有特色:每年迎春这一天时,全城三十六行的老板们,就会凑上几万钱演出费。

亲自扮成当时各类火热剧目里的人物,比如孙悟空吕洞宾诸葛亮猪八戒,而且哪家老板掏钱最多,扮的角色戏份就越重。

然后就在锣鼓喧天里沿街招摇,每次都惹得沿街人山人海围观。就为祈求来年的好财运。

“放魂”“收魂”

当然,和今天一样,春节也是明朝人尽情撒欢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