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改进工序(2 / 4)

成了。

宋应星如获至宝,赶紧拉着曹鼎蛟的手在现场仔细的笔记,然后一脸兴奋的说道:

“大人,真的是神了,下官写的天工开物,可否将玻璃的制作还有香皂的制造录入其中?”

曹鼎蛟赶紧一把拉住的自己这位得力干将,玻璃和香皂都是他的法宝,要是让别人知道怎么弄了他这不就等于技术流失了吗?

曹鼎蛟语重心长的说道:

“不行啊,咱们大明如今太需要银子了,所以咱们要将这两种技术紧紧的攥在手里。

然后靠着卖镜子买香皂充实国库造福大明百姓,建设大明小康社会,你能明白本官的良苦用心吗?”

宋应星这才放弃了这个想法,曹大人可是自己的贵人呢,他说什么都是对的,此话不可不听。

既然制造工艺已经弄出来了,曹鼎蛟直接大手一挥无比豪迈的说道:“造,给本官可劲的造,本官一定要让镜子卖遍大明。”

中国明和清的镜子都是从外国进口的,中国是到了近代才引进西方的技术,这才会做镜子的.古代中国只会用沙子做玻璃珠子,都是有颜色的,而且不透明。

………

一个月后,也就是大明崇祯十年二月六日,正值崇祯皇帝的生日,百官庆贺,二十六岁的崇祯皇帝心情却不太美丽。

盐税去岁收了一千万两,内库入六百万两,国库入四百万两,可到了年初,等户部将帐单报上来的时候。

却发现国库的四百万两万税银已经花了个干干净净,而且雪上加霜的事情还有,北方几大行省因为扩充战备,导致需要大量的银钱粮食。

可顺水集团的业务少了很多,光靠卖红薯真的赚不了多少钱,所以还需要朝廷补贴不少,一个省补贴几十万两的银子,那这几个省加起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崇祯皇帝也是发愁,暂时从他内库拨掉银子出去也没有问题,但这些银子是用来救急的,轻易不能动用。

全国人民的纳税总额至此几乎翻了一番。

皇上加税虽然也是出于无奈,但也觉得心虚,税费一加再加,老百姓方面会不会出什么问题?

早在崇祯八年时,上一任兵部尚书就装了一个大逼。

杨嗣昌是当时的兵部尚书,他办事认真,聪明干练,替皇上做了一番阶级分析。

杨嗣昌说:加税不会造成伤害大明百姓,因为这笔钱是加在土地上的,而土地都在豪强手里。

杨嗣昌以上次加征的剿饷为例,一百亩地征三四钱银子,这不但没有坏处,还能让豪强增加点负担,免得他们钱多了搞土地兼并。这种分析听起来颇有道理。

结果呢?地方官以各种名义征税,追讨拷打,闹得百姓困苦,遇到叛贼反而欢迎,甚至叛贼没有到就先去欢迎了。

结果,兵没有练出来,民已经丧失了,最后饷还是征不上来。

事实证明,不是所有问题上面一拍板就能解决的,再好的决策也得有人去执行,空想的政策不可行。

崇祯皇帝被这些文官坑的很惨,一有问题就加派辽饷,这不是把老百姓往死里逼吗?既失了民心又没解决问题。

王承恩知道崇祯皇帝跟前,笑意盈盈的说道:“陛下百官已经准备为您朝贺了,请陛下到正殿观礼。”

“唉,朕可不想过什么万寿节,平白浪费银子。”

崇祯皇帝无比惆怅的说道。

按照古礼,万寿节当日,皇帝御殿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贺及贡献的礼物。

万寿节期间禁止屠宰,前后数日不理刑名,文武百官还要按制穿蟒袍补服。

这一天,京城的匠人们用彩画,布匹等将主要街道包装得绚丽多姿,到处歌舞升平。

各地文武百官,设置香案,向京城方向行大礼。

万寿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