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南北之争(2 / 2)

于私心,想要得到他们和他们背后家族的支持,这才把他们保留下来。

当然,他们这些人和曹鼎蛟,吴三桂,董非有着血海深仇,他们不少亲朋好友联姻都死在了他们的屠刀下。

“明公,您都已经火烧眉毛了还不着急,北方这几大派系的官员都拧成一团了,军方代表的官员都快占据大明半边天了,曹文诏,卢象升,孙承宗,孙传庭,洪承畴,他们这些人何其厉害?

好战必危,好战必亡。

可想而知,咱们这些人是越来越没用了,日后怎么在朝廷立足。”

又有一人道:

“不仅如此,今日陛下的话也令人深思,堂堂一国之君居然在朝堂上那取笑大臣,而且记错其年龄,属实不正常啊。”

温体仁顿时也是患得患失,毕竟他已经身居高位长达六七年之久,对于权力的渴望,他比任何人更喜欢这种滋味。

温体仁在位,无论对于辽东抵抗清兵南下,还是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未尝建一策。

他向朝廷推荐的人也大多平庸之辈,苟以充位而已。

把本来就已是千疮百孔的明末政局搅得愈发不可收拾。

唯一的成就就应该是待机时间最久的阁老了,人心便是如此,野心滋养的久了,就会变质。

温体仁,虽然与历史上的人大奸大恶之徒如秦桧董卓之流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但他似一只蛀虫,蚕食着明崇祯朝廷,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他同样为了个人权力欲的满足,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以无辜者的鲜血染红自己的登天之路。

崇祯皇帝在退朝之后,突然觉得今日的饭他不香了,周皇后几次催促崇祯皇帝用膳,却依旧没有结果。

崇祯皇帝心里面憋着事情,一方面是关于曹鼎蛟的事,而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文武百官的党争。

对于温体仁,崇祯皇帝起初是特别的欣赏他,因为他在朝堂之中,刚刚上位的时候算得上是孤立无援,当皇帝的就喜欢这样的直臣。

皇帝喜欢什么样的臣子都是有迹可循,那些昏庸的皇帝喜欢那些讨好他的臣子,赵佶和他的臣子们最具代表性。

那些英明神武的皇帝则是需要能为他挣钱的臣子,用此来维持他巨大的军事需求。

最有名的就属于汉武帝和他的财政大臣。

而有的皇帝则是更需要名声,魏征就成为了皇帝的代言人,可是魏征做事很不地道。

双方本来可以成为一段佳话,这货性子比较直唐太宗的老底子黑料全部记录下来,又托付友人公之于众。

然后他凉了,墓碑都被推倒了。

明君也是人,明君也有脾气。

而崇祯皇帝的性子比上有不足,比下有余,若是全天下的皇帝共同推举一个最勤奋的人出来,崇祯皇帝和他的老祖宗朱元璋绝对要位列前三。

崇祯皇帝还在敲着桌子。

曹化淳却进言道:

“陛下,吴大人送过来一些资料,其中还牵扯到了内阁大臣,奴婢不知道该如何处置。”

崇祯皇帝接过奏折,一眼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张汉儒。

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