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五节 吃饱饭的学问(2 / 3)

明末有钱人 笔讷 5467 字 2022-01-08

了,也是历史上中国无意中走过的道路,那就是从国外引进一两种高产的作物,能在气候状况不那么理想的情况下稳定地出产粮食,避免发生大的饥荒和民变。而这样的农作物,便是从南美洲引进的甘薯、玉米、辣椒等作物。这些作物,在明朝末年已经引入中原,却并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开来,直到清朝前期才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

因此占了莫大便宜的清朝,虽然统治技术未必比明朝提高多少,却在这些作物的直接帮助下,创立了所谓康乾盛世,将中国的人口总数推进到了两亿人的数量级上,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高潮。

清朝以落后的文化技术,能够入住中原、坐稳江山,可以说是刮到了一张五百万的彩票。可现在,这张彩票却被姬庆文捏在手里——学问纵贯古今中外的内阁大学士徐光启,已在总结中外农业水利技术的过程中,物色到了甘薯这样海外农作物,并托了几个外国传教士的路子,引入了几株种在自家的庭院之内。

只不过,徐光启虽然学识渊博,却并没有意识到甘薯对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而并非彻底扭转——历史周期律的重要作用,而只是看到了它作为一种高产作物的最基础的作用而已。

可姬庆文却将这件事情当了真,回到江南之后,略微将苏州城内纺织坊、明武军的事情略微打理一下之后,便带着手下亲信前往就在苏州旁边的松江府徐光启的老宅,寻找这几棵传说中的农作物。

事实上,就算姬庆文这次是白跑一趟、并没有找到徐光启早几年前种下的甘薯,那他一样是要想尽办法,从汤若望等传教士、从郑芝龙等海商海盗的渠道,尽力去寻找甘薯的踪迹——毕竟,这虽是缓解明末这一场大危机的“下策”,却也是阻力最小、效果最强的办法。

………………

姬庆文在松江府也是颇有一些势力,别的不说,那座每年能够给姬庆文带来数十万、近百万两银子的淀山海港,就是姬庆文在松江建造的,可谓是他安身立命的最强据点。

因此姬庆文等人好似春游一般,骑着骏马、坐着马车,从苏州出发,一路说话谈天、踏青赏景便来到了淀山港码头之外。

为了防止码头外的西洋、东洋、南洋海盗假扮海商进入中原作乱;又放着中原那些吃饱了没事的家伙进海港胡闹,姬庆文在建设淀山港的过程中,便特意在码头之外兴建了一道围堰,派专人守护其中,为的就是隔绝内外、以免节外生枝。

而守护淀山港港口的,一开始是姬庆文手下的明武军。后来明武军闯出名气,一般宵小之人不敢侵犯之后,便将关防重任交托给姬庆文从陕西带来的码头工人负责。

这些工人原本是跟着李自成造反起义的饥民,当过反贼的他们素来最是桀骜不驯,除了姬庆文之外,就连皇帝老子都不放在眼里。当初崇祯派了身边得力的太监沈良佐,领了京师营的三千人马,想要夺取淀山港的控制权,就是被这些码头工人死死堵在围堰之外整整半个月,愣是没让沈良佐踏进码头半步。

从此之后,淀山港就一直在姬庆文的牢牢掌握之内,就连钦差太监沈良佐也只能在围堰之外另造房屋居住,不敢领着在京师之中尚且作威作福的京师营官兵踏入淀山港码头半步。

因此姬庆文到淀山港码头落脚,首先碰到的便是在围堰之外扎营的沈良佐。

沈良佐原是崇祯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自有他直通朝廷中枢的门路和渠道,知道姬庆文此去京师出了大风头,自然是来不及地巴结,当即迎出门外,一口一个“爵爷”地叫得不停。

这沈良佐虽然没有握住淀山港码头的实权,却能从姬庆文手里拿到每年上万两银子的好处费和封口费,在真金白银面前说上几句违心或者衷心的好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姬庆文心里还装着事,只同沈良佐略微寒暄几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