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一节 发兵朝鲜(2 / 3)

明末有钱人 笔讷 3352 字 2022-01-08

好可以检验一下前阶段训练的成效。毕竟明武军已经整整一年没有上阵杀敌过了,还有五百多新兵更是从没经历过战阵。

这两方意见,都是在为姬庆文考虑,偏偏又是意见相左,谁也不能说服谁。

这下连姬庆文自己都有些难以决策,忽然想到自己身边还有一个叫做“袁崇焕”的家伙,这家伙做了几年的蓟辽督师,对辽东整体情况的了解,只屈居于孙承宗之后而已,正好可以向姬庆文重要的参考。

从刑场之上被姬庆文硬救下来的袁崇焕对姬庆文十分客气,斟酌着语句将分析了李岩和杨展两方面意见的利弊,又介绍了辽东和朝鲜的实际情况。

只听袁崇焕说道:“朝鲜国小民弱,若是皇太极决意攻打,断然没有能有坚守的理由,一定会是大水崩沙、势如破竹,只要国朝不派兵增援,那朝鲜灭国便在旦夕之间。而朝鲜一旦灭国,或者被皇太极所全部占领,那就会成为大明辽东守军的心腹之患——皇太极拿下了朝鲜,便解决了粮食问题,同时可以利用朝鲜的地理位置,向西牵制辽东防线、向东同倭人勾结、向南又可以威胁山东,到时候朝廷便会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因此来说,出兵救援朝鲜,就是救援中国,其实是一回事。”

这几句话还真说到了姬庆文的心里,让他顿时想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于是姬庆文力排众议、下定决心,支持袁崇焕和杨展的意见,立即开始做发兵救援朝鲜的准备。

李岩的意见被驳,心里自然不高兴,不过他的气量比起寻常读书人还是要宽阔不少的,随即将心底一丝丝不快扔到了九霄云外,帮着姬庆文开始做出兵的准备。

既然是要援助朝鲜抵抗满洲八旗精锐,那出兵必然不能有所保留,必须全军出动才能有取胜的希望。因此,此次出兵朝鲜,姬庆文在江南不留下一兵一卒:两千明武军将士全去了、八十义乌矿工全去了、就连在码头里做工的一千五百多码头工人(现在已经是造船工匠和水手了)也全都去了。

这样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要穿越小半个中国,从江南驰援辽东,且不论是不能真的能够战胜皇太极,光是平安抵达已经沦陷了半壁江山的朝鲜国内,就已经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了。

因此,姬庆文打算放弃原先传统那种靠两只脚走路北上的方法,也不愿意动用漕运总督名下的漕运用空船,而是另辟蹊径地提出可以让麾下将士就在淀山港登陆上船,并乘坐姬庆文新打造的那艘战船,从海上增援朝鲜。

中国古代素来偏重土地而轻视海洋,姬庆文想出来的海上运兵的方案,在后世人开来不过是一场安全潇洒的游轮巡航而已,可在故人开来却是标新立异、闻所未闻。

不过李岩等人也都是才智过人之士,细细一想也觉得姬庆文的主意乃是眼下最好的运兵之法——不但快速,而且省事,既能够防止明武军将士的体力在长途行军过程中有所损耗,又免除了同沿途的官员打交道的麻烦。

于是这几人当机立断,立即派人去苏州将明武军全军召集到了松江淀山港,又准备好了一切武器、弹药、粮草等后勤辎重,全员动手,开始一步步搬上那艘新打造的大船。

因此,当崇祯皇帝的旨意真正到来之时,姬庆文等人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欣然解下旨意,表示立即奉旨北上救援朝鲜,也算是在崇祯皇帝面前留下了个好印象。

…………

姬庆文乘船北上出征朝鲜之时,正是十月份的天气,大海之上西北风未起而东南风尚有余力,因此姬庆文座位下战舰乘风而行,不过两天时间就已越过千里波涛,远远望见了山东半岛。

按理说,姬庆文是可以直接北上在朝鲜登陆的,可他却选择在山东停留一下,既为了让麾下明武军将士上岸休整一下,也为了探望一下自己的拉朋友——山东巡抚孙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