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八章 传国玉玺(1 / 2)

大明天启 训记 3082 字 2019-11-12

第1/1页

第二天朱由校命人将阁臣,各部尚书及国文院的教授请了过来。在云台朱由校指着那副玉玺道:“前日军事调查统计局从察哈尔部得到了传国玉玺,朕想请各位来看看,可是真的。”

徐光启听说是这事,便皱了皱眉头,他不想扫了皇帝的兴,便没有说话,想等到有时间再和皇帝好好交流一下。

众人都上前看着这玉玺,钱谦益看了一眼,便觉得不对头,他看向徐光启和孙承宗,只见徐光启远远地站着根本不靠前,而孙承宗脸色发黑,一脸的不高兴明显可见。

礼部尚书朱延禧小心地说道:“陛下,此玉玺便是皇帝之玺。”

朱由校不高兴地道:“朕当然知道是皇帝之玺,这上面的字朕还是认得的,朕要问的是不是传国玉玺。”

孙承宗黑着脸上前道:“朱尚书的意思是这是皇帝之玺,那当然就不是传国玉玺了。”

朱由校不由得大为失望,看向国文院的教授们,见他们一个个低着头不说话,便明白孙承宗说的是真的。

孙承宗接着道:“陛下,臣有话要说。”

朱由校道:“孙师请讲。”

孙承宗咬咬牙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

朱由校面色发红,良久才躬身道:“谢过孙师教诲。”

孙承宗跪地道:“老臣出言无状,请陛下责罚。”

朱由校连忙扶起他道:“是朕好奇心太盛,想看一下这传国玉玺,所以才会有此事,但众臣工放心,朕倒是没有认为有玉玺便是天命所归之意。”

众臣一起跪倒在地道:“臣等为大明贺,为陛下贺。”

朱由校不由苦笑,他不过是久闻传国玉玺大名,所以想要看一下,不想却被大臣们认为是重玺轻德,自己来自后世,有点好奇心也不行呀。不过他也明白,群臣担心其实是有道理的,虽然他有些不爽。

徐光启道:“陛下,可否让朱尚书给大家讲一讲这传国玉玺与皇帝之玺的区别,臣等也好长长见识。”

所谓的臣等长长见识自然是不可能的,大臣们自然是知道传国玉玺之事,刚才一看到玉玺便知道这不是传国玉玺。但皇帝也许不大了解,所以才会把这个明显不是传国玉玺的东西当成了传国玉玺。而让朱延禧说说,也有冲淡尴尬气氛的意思在里面。

朱延禧上前拱手道:“陛下,这传国玉玺,是指秦王政十九年,

秦破赵,得和氏璧。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秦王政二十八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然后几经辗转,最后落入汉光武帝刘秀手中。”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