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州试(2 / 3)

大宋燕王 战国萧烟 3282 字 2020-10-13

出了一个还算行的通的办法,在呈报皇帝同意之后,派遣大宋最为特殊的精武军代替吏员,携带调阅令分赴江北各州各府。

之所以选定精武军,首先因为它是一支组建超过七年的骑兵部队,且战功卓著。

其次是因为精武军全军,从上到下所有人都识图识字,拿着地图绝对不会跑错路。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原因,精武军的纪律绝对严明。

这支精武军当初是跟杨丛义一起从大名府赶到兴仁府的,听说了这支精武军的功勋事迹后,就被赵昚收为天子禁军,随后在杨丛义的提议下,就一直驻守在兴仁府和汴京之间的兰阳县,拱卫京师。

常驻兰阳县后,精武军的规模也从原先的五千人,每年慢慢扩增到如今的八千人。

为执行这次州试督查任务,精武军整整调拨了五千余人,但他们没有赶去汴京听令,而是主持此次科举的宰相史浩带着调阅令亲自到了兰阳县精武军驻地,而杨丛义为避嫌,没有离京同行。

此次州试督查任务要点,先有史浩详细向精武军统制讲明,而后由精武军将官、校官依次向下传达,直至接受任务的每一名普通士兵,最后史浩随即挑选士兵进行考查,确保执行任务的每一个人都了解任务内容和要点。

史浩留下调阅令后,便离开了精武军驻地,哪一队禁军去往何处他并不知道,也不必参与,根据精武军统制的说法,临离开前,所有禁军,包括他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人会去哪里,因为最终执行任务的时候,数百张调阅令随机分发。

该怎么做,调阅令上写的清清楚楚。

而眼前的禁军小队,又代表着皇帝和朝廷的威严。

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知州、知府们都没有选择,也没有拒绝的权力。

交出州试前五名考生考卷,找来五名考生当场留下笔迹,并在考卷和笔迹上留下双手大拇指指印,随后考生脱掉鞋袜,由督查禁军亲自为每位考生测量身高,并记录下体貌特征,再有考生与禁军小队长共同签名按上大拇指指印。

此过程走完,考生资料收集完毕,督查便算结束。

各个禁军小队拿到完整考生资料的当天,便各催快马,向兰阳县精武军驻地赶去。

各州府推荐参加省试的考生资料要一直保留在精武军驻地,直到省试结束,阅卷完毕,才会来将考生资料调走。

科举是举国大事,事关天下学子民心,又是汴京四十年来首次开科举,朝廷不得不慎之又慎。

八月开始,各地学子陆续赶赴汴京,为省试做准备。

由于有不少江南学子赴汴京,请求参加本次科举,而他们又没有籍贯所在地官府的推荐文书,于是礼部便向江南传递消息,汴京将于八月中旬,专门针对江南学子举办一场州试,州试通过之后,将有资格参加省试。

八月十七,中秋节刚过,礼部便在考院为江南学子举行了一场州试,参与人数多达百人。

五日之后州试结果公布,前三十名考生获得汴京省试资格。

州试榜上有名者在汴京住下,等待省试,无名者多数打道回府,返回江南,当然也有些考生留在汴京,就是想第一时间知道汴京科举考试的重点和难度,好为下次科举提前准备。

不论是江南还是江北,从未到过汴京的考生、学子,几乎都对汴京充满了好奇,这是故都也是新都,闲来无事,成群,总能在城内找到谈资和乐趣。

到了九月,汴京城内的学子、考生越来越多。

据礼部预估,已经远远超过获得参加省试资格的总数,这就表明,江北的学子对此次科举十分关心,即使不能参加省试,也要来感受一下科举之年的氛围,向往文教之心与江南相比也不弱。

学子们对科举的热情,足以说明他们对汴京朝廷的信心,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