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痛失良才(2 / 4)

满怀希望的冀州之行,以大失所望而告终,赵云的轻慢、沮授的固执、田丰的躲闪,再加上先前张辽的刻意疏远,这一个个在三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对于王博来说,似乎每个都触手可得,却又遥不可及,和他们中间始终隔着一层捅不破的无形障碍。

按说自己名望也算小有一些,好歹是堂堂的兴汉县令,管辖及权利比之一郡太守都望尘莫及。至于功绩,大破胡虏,斩敌数万,那更不是现下大汉庸碌自保的文臣武将所能比拟的,比之当年的冠军侯,恐怕也是不遑多让吧?

但却就是无法让这些,自诩为名士及忠义之辈心悦诚服的归顺,甚至都不屑与兴汉军沾边,尽管他们对王博之为也敬佩有加。

是出身!是阶层!躺在舒服的马车里,终于有时间静下来思索的王博,得出了他的结论。

他们和普通百姓,是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也可以说是利益集团。

这也是为什么农夫出身的黄巾、黑山军,更容易接受王博的观念从而追随左右,有的更是直接来投。这种甘心效死的心理,在“圣女”张宁定居兴汉城后,愈发表现的坚定。估计现在王博在他们心目中的威望,决不亚于张角。

而赵云、田丰他们更热衷于,维护大汉统治阶层,来实现其忠君报国的想法。对万千庶民的疾苦,只是站在道义上表示深深的同情,并没有或者根本不愿意力图改变这种现状。

世家大族掌握着一切政治特权,偶然出现不欺压百姓,不与污吏同流合污的良善之士,即为贤才;而安于现状,顺从他们愚民教化的低层百姓就是其子民,若无法过活奋起反抗,即便是手无寸铁的懦弱农夫,在他们眼中也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之徒。

这种思想是由他们的阶层局限所决定的,这和有着前世经历的王博,在观念上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因此,尽管兴汉军有着抵御胡骑的莫大功勋,尽管王博将黄巾军的名号改为兴汉,但也并不为这个阶层所接受。汉廷只是封了个小小的县令,而这些个名将、名士对其视而不见,或者是保持距离,只有普通百姓、流民欣喜异常,踊跃来投。

在返回兴汉城的路上,王博在养伤静卧中,将这些想得通通透透。自己注定会是公孙瓒式的人物,和赵云、田丰这些信奉“攘外必先安内”的名士、名将无缘,即使现在勉强收留,也会像赵云、刘关张一样最后离去。

既然收服不了,那以后就是兴汉军的敌人,对阵之时就不能再心慈手软,否则不仅是对自己属下的不公平,而且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

张合、高览的意外被杀,让王博感到可惜的同时,也让自己对狼枭卫的战力,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长久的磨练,已经让狼枭卫的配合对战技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围杀张合仅仅用了不到一刻钟,虽然张合属于大器晚成,而高览也没有到其巅峰期,但毕竟也都是三国历史上接近一流的名将,若是单对单或是对比领军能力,怕是十来个周仓、张白骑之流都不够换的。

况且王博还有数千战斗力堪称大汉之最的兴汉军,更是王博不再纠结于名将得失的底气所在。大规模战争的胜败,政权的强弱以及生存延续,基本都靠的是整个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否,单个将领的勇武,只会对局部战役的结果产生影响,而无法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

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关羽刚取得“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首庞德”的骄人战绩,转眼间就陷入和曹军相持,互拼消耗的泥潭,直至被东吴偷袭荆州,在方寸大乱、军心溃散之下兵败身亡;而拥有堂堂“五虎上将”和“卧龙雏凤”的刘备,苦心经营却依然无法在荆州立足,打不过曹操还情有可原,竟然被小孩当家、兵微将寡的东吴都欺负的要了老命???

回到兴汉城的王博,在众人的硬逼下着实享受了数天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