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从匪窝中走出来的一个神医(2 / 5)

浑垣县南门外五里远的朱家庄,庄人因为朱家书院在华国京城中的名气大而自豪。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朱家书院传到第十五代人朱奇昌的手中时,魔军开始了肆虐人间界,华国大乱,乱世年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学子们一个一个的热血沸腾,投笔从戎,抵御外辱,报效祖国,没有了学子,朱家书馆被迫关闭,家道由此中落,几乎到了破产的地步。

好在朱奇昌少年聪慧,小小年纪,他就在严父朱志炫的教授下,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京城的同龄人中名气很大。

然而,天不作美,朱奇昌是个老来子,他生来羸弱,体质极差,十岁那年,忽然间感染上了瘟疫,深度昏迷,奄奄待毙。适逢神医老饕游历来到了京城,被他年过古稀的父亲朱志炫闻听之后,请至家中,这才搭救了他的小命,幸免了一死。病好后的朱奇昌,乖巧懂事,在父亲朱志炫的暗示下,跪拜了给他复查身体的神医老饕为师,神医老饕慨然应允,答应收他为徒,于是,十岁的朱奇昌,在神医老饕的精心教授下,开始了每日习道、习医、习文和习武。五年后,功成名就,师傅神医老饕不辞而别,悄然离去了。朱奇昌十八岁的时候,七十八岁的老父亲朱志炫突发脑溢血离世,七十五岁的老母亲阎金娥悲伤过度,诱发了心脏病发作,来不及请医救治,就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去了另一个世界。父母双亡后,京城里举目无亲的朱奇昌,毅然贱价卖掉了辉煌不再的朱家书院,买了两辆马车,孑然一身,扶柩还乡,默默无闻的在祖居为父母双亲守孝了三年。除掉了孝服,适逢朝廷四年一次的科举大考,朱奇昌再度进了京城应试,毫无悬念,他中了头名状元,因为他祖先的关系,本人也是博学多才,所以就被皇帝仝庆(分身)格外的器重,下旨任命他为太子太傅,官居一品。

朱奇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不曾料想,清明佳节,他奉旨回故乡祖坟上祭奠先祖,竟然不知道怎么回事?何人多嘴?走漏了风声,被虎狼山上盘踞的土匪得到了消息,悄悄地从密道中过去追踪,成功掳掠上了山寨,然后就胁迫华国的朝廷妥协,将留在山下监视的人员撤走。皇帝仝庆(分身)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将监视人全部撤回,保护朱奇昌的人身安全,设法搭救。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匪中正好缺少一个医生,匪首又是心地善良的那个书生平安,他很重视人才,也知道朱奇昌出身书香门第的身世,于是就特意关照手下,给朱奇昌腾出来了一间房子,把平时从民间中抢来的草药、医书和百屉橱什么的,统统摆放在了里面,算是在土匪窝里开起了一个小小的诊所。

朱奇昌人被强行掳来,身不由已,抬脚动步,都有人监视,索性即来之,则安之,他摒弃了一切不合实际的念想,静下心来,安心习医,开始了系统地博览医典。什么《黄帝内经》、《医宗金鉴》诸类的医书,皆都过目不忘,烂熟记于了心中。

医道贵在临症,临床经验少,读书再多,也是成不得名医的。

一日,朱奇昌对匪首平安说道:“大当家的,你若常困我于此,将来,会耽误众弟兄的!”

平安急忙问是何故?

朱奇昌就直言相告,说如此闭门修医,只能越学越庸,医不得大病!

平安想了想之后,说道:“那就让你上浑垣县城去开一家药堂吧,由我来拿底金。只是山上的弟兄们若有疾,送到你那里,山中之事,你可会向官府去告密?”

朱奇昌笑着说道:“大当家的,你说什么玩笑话?我今已然成匪,告人不是告己吗?大当家如若不信任,我可以给你写一个入伙的证据!”

平安聪明绝顶,也不客气,就让其写。

于是,朱奇昌就写了,平安看过之后,让他按上了手印,然后郑重其事地收进了自己的衣袖中。

当下,匪首平安就让身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