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长史(2 / 3)

两京记事 雒邑鸣鸾 3500 字 2020-09-06

有准备也不觉得意外,解释道:“学生这几日听先生讲《制诰》,以为王府长史的任务是统帅僚属,辅弼藩王处理藩地事务,而不是内外不分把自己当成王府家人,与王府管事抢夺事务,故有此举。”

崔让也不深究真实原因,见子矜给出的理由合情合理便问起了另一个问题,“娘子可知此举会招致大王不满。”

“学生知道,可此举于阿耶而言利大于弊,学生非做不可。”

“有何利?有何弊?”

“何平在阿耶的纵容下已经失了对皇室的敬畏之心,忘了皇家子弟即使是一介白身也比他们这些低品级的官员的尊贵,他今日敢对我和大郎的服饰指点,明日便敢对陛下不敬,留他在燕王府,只会败坏王府声誉招致陛下不满,更何况,阿耶不会只有我和大郎两个孩子,日后弟妹出生有何平在侧定然会对父母心生怨怼,故而何平不能留,此即为利。至于弊?阿耶事务缠身哪有功夫为一长史伤心。”既然根本不会为此伤心自然也就算不上弊。

一下子说了这么长一段话子矜难免口干舌燥,崔让给他倒了杯水让她慢慢抿着,转而问起了王琰,“郎君难道没想过再来一个一模一样的长史吗?”

王琰的回答则简单得多,“陛下最不喜欢家中不和,皇后殿下最喜阿姊。”

短短两句话便道出关键,宣武帝喜欢家族和乐,何平离间燕王与其子嗣,自然讨不好,下次再派人的话自然会注意避开,陈皇后对子矜寄予厚望,自然不会让一个蠢货来扯燕王的后腿,再来的长史一定会是一位聪明人。

“娘子打算一直让采薇娘子管着王府庶务吗?”

“自然不是,采薇是我的女使,让她管着王府庶务不过是权宜之计,具体人选还要阿耶和阿娘商量过才能定下来。”

崔让摸着胡子笑得高深莫测,“让等着娘子的好消息。”

子矜盯着崔让,试图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奈何崔让人老成精,愣是没让她看出一点端倪,子矜只能无奈放弃,“还请先生静候佳音。”

……

给越来越难缠的两个学生讲完课,崔让长舒一口气,快步走出王府,骑上马直奔幽州军驻地。

经过重重盘查,崔让终于在日落之前见到了萧绍,萧绍也顾不上还未处理完的文书,把笔一丢拉着崔让就开始询问家中近况。

“虫娘与檀奴近来可好?前些时候我让人带回去的生辰礼他们可还喜欢?两个月没见该是又长高了吧?何平可还尽心?他们近来在忙些什么,怎不给我寄书?是只我一人没收到还是王妃那里亦是如此?”

崔让被萧绍的问题糊了一脸,却只能一五一十的作答,早知道就不忽悠燕王把重心放在幽州军了,现在燕王碍于军中规矩不能时常归家,他不光要负责两位小主人的启蒙,还要承受燕王夫妇的双重压力,他怕不是要英年早秃?

“先生的意思是大郎君帮着大娘子把何平交给蓟州御史行部了?”萧绍摩擦着茶盏,若有所思,“是什么罪名?”

“听行部的人说是不事正业,把持王府庶务;不敬燕王,自比亚父;罔顾人伦,离间父子。”

自比亚父?

萧绍哭笑不得,他这是被两个孩子当枪使了吗?

“看来先生把他们教的不错。”萧绍意有所指。

可不是吗,才六岁的孩子就学会借刀杀人了,当然学得不错。

崔让心里发毛,脸上越发淡然,“让不敢居功,都是娘子和郎君聪慧。”

“依先生之见,我若此时将他二人送往金陵可使的?”

皇家子嗣满十岁便要送往金陵读书,直到十五岁结业方能选择离开与否,不管是在京城继续进学还是想外出游历都可以,正是因为知道两个孩子根本避不开金陵这个地方,萧绍才半推半就的把两个孩子交给了崔让教导,毕竟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