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棋局(十一)(2 / 3)

军战士高唱《红军最强大》一路推到柏林;德国人有被英国人吹出来的“沙漠之狐”,还有实打实的“前线猪”;日本人那边的“军神”……就不用多说了。

可以说每个国家都有拿来当偶像的人物,在战场上用心找找,总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但宣传的具体效果如何……这里可以参考一下苏联红军士兵对《真理报》态度。红军士兵认为《真理报》是一份很好用的报纸,你可以用来烧开水,用去上大号(使用前务必要好好揉,没弄软就用的滋味绝对酸爽),还可以用来制作卷烟,混着墨水香的烟草格外香醇……诸多用处里,唯独没有拿来当报纸看这一条。

仅仅是捏造国际局势,编造拥有崇高道德的、宛如神明一样完全零缺陷的理想士兵。这种报纸对前线时时刻刻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大兵来说根本是不值一提的狗屁。同样的道理,对每天都为一日三餐奔忙的平头百姓来讲,道德完人般的样板人物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

说到底,人们会尊敬圣人,可没人喜欢道德说教,更没人想天天看电视广告。

“比起冷冰冰的样板,人们更喜欢因为有缺陷而显得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然后用‘既然他能做到,那么只要努力,我也能够成功’的逻辑来说服自己朝某个方向来努力。但一般人又承担不起这样的任务,我们只能去发掘适合的人才。经过一系列的筛选,我们选中了你。”

——就算这么说。

“对突如其来的喜讯依然保持足够警戒心,面对帝国皇帝时也没有手足失措,承受着压力时还能保持理性思考……马赛同学,你觉得你这个年纪的人能有几个同时做到上面这三条?你还觉得自己不够去当个帝国偶像么?你认为擅长找花瓶的宣传部,能够精准的把你发掘出来吗?”

——原来如此。

已经彻底明白皇帝意欲何为的马赛暗暗点头。

——如果把这种工作交给宣传部,他们一定会把侧重点放在塑造完美圣人上。但这个计划里比起虚构出来的圣人,太过完美的皇帝本人,又或是不能满足需求的普通人。纯粹市井出身,懂得谨慎小心,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能够理解并忠实执行剧本的全自动人偶更符合需求。帝国官方只要将剧本交给他,他自己就会动起来。

容易得意忘形的不要,胆子太小的不要,想法太多的不要,脑子不够用的不要……经过层层筛选后,最终符合条件的人选还要接受皇帝的面试。由这位至高无上的陛下亲自审核,决定是否录用。

然后,像是验证马赛的推理一样,皇帝开口说到:

“毋庸置疑,你有着卓越的才能,有成为偶像的潜力。不过最终能否功成名就还有待检验……直说吧,接下来会有一场考试,如果顺利通过,你将踏上众人羡慕的康庄大道,成为‘帝国梦’的实践者,四等公民的楷模,受到膜拜的偶像之一。一切都看你自己的努力了,马赛同学。”

拉开抽屉,皇帝拿出一张照片放在桌上,推到马赛眼前。鲜红的眼瞳紧盯着全身绷紧、表情僵硬的马赛,嘴唇弯成一条仿佛很开心似的弧线。

“我们已经为你准备好了舞台,背景、道具、剧本、配角、对手一应俱全,具体该怎么做,我们会安排,你只要遵照指示行动即可。有什么不明白的,现在就可以提出来。”

尽管听上去一切似乎都还有可以商量和检讨的余地,但身为帝国的国民,三年来不断被教育、被驯化的模范青年团团员,马赛的神经和灵魂早已被烙印下一条不容抗拒的本能。

皇帝的每一句话都是命令、是法律、是神谕。不容置疑,不许反驳,唯有执行。

“……您的意志即是命令。”

马赛将脑袋深深低了下去,额角的冷汗落入地面,渗入厚厚的羊毛地毯。

顾不上擦汗,也不敢有任何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