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大学股份制改革(2 / 3)

有了收益,那我就能继续投更多的钱在教育上。如果燕邮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我为了拿到股份,可能会付出10亿,甚至50亿,100亿元来买入燕邮的股份,然后我可能每年都要投入100亿,甚至200亿元来发展壮大他,这比捐资助教的力度要大很多。

虽然我现在没有这么多钱,但只要我有股份,我投钱肯定会更积极,因为我的这些投资会有回报。如果是捐资的话,我可能就没有这么大的力度了,我要考虑的因素就会很多。

现在咱们国家的很多大学也拿不到多少钱用来搞科研,这样其实是恶性循环,没有科研经费,无法出科研成果,人才也留不住,好苗子都出国了,妥妥的恶性循环,这会严重制约华夏的科技发展。”

“可是华夏的富人现在并不多,很少有人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即使启动了这项改革,可能也只是便宜了外国人啊。”

“首先,这是改革啊,是教育改革啊,培育出来的学生都会是国家急需的人才啊,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摸不清楚这其中的利弊,那么咱们可以搞试点啊,先小规模地试,用效果说话啊。

清大和燕大不舍得拿来搞试点,那燕邮总是可以的吧,燕影也是可以的吧,这样专精于某个行业的非综合类大学是个好的实验对象啊,船小好掉头嘛,说不定通过股份制改革试点,这些小而美的学校也能成长到清大那样的高度了呢。

这样的改革试点也是可以划线的啊,比如投资的规模啊,控股的比例啊,外资进入的时间表啊,就像车企的股份制改革啊,鹏城经济特区的改革试点一样的道理啊,可以慢慢放开,逐步推进。

科研有了成果,投资有了收益,整个产学研是一个正循环的良性生态,自然会有益于改善国内的科技研发窘境,国家的科研经费也可以向一些大学重点倾斜,打造出世界闻名的顶级名校来啊。”

“华夏自古就有办学的传统,这倒也不失为一个解决办学资金不足的好办法。”

“当然了,你也知道我是要打造东方的新硅谷的,燕邮也已经爆发出了洪荒之力,林校长四处化缘,但资金的进账并不是很大,这已经开始制约我们的新硅谷计划了。

如果我能持股,那我每年就要拿出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来投入燕邮的建设和发展,这很可能会快速催生出一个世界知名的大学来。燕影也是同样的道理,就像你,可能就不需要远赴重洋,去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去了。

你这是学成回国了,可很多出去的留学生根本就没打算回来,对咱们华夏来说,人才的流逝才是最遗憾的事情啊,精英的流失会加剧咱们国家的社会空心化风险,这是比人口政策还要值得重视的人才政策啊,是需要做出长远规划的。”

“你真的有投资大学的完整计划?”

“当然,留学其实也是一个产业,如果华夏每年留学的学生达到100万的话,这个数量级可能在未来十年左右就能达到,你知道这100万留学生会把多大规模的财富带出华夏,带去其他国家,发展人家的各个产业吗?”

“留学生的数量达到百万的规模,这不可能吧?”

“现在是达不到,我说的是以后,10年后或者20年后,总能达到的。俗话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咱们假设每年有100万留学生出国留学,那么带出华夏的资金将达到2000亿元。

每个留学生平均留学3年的话,那就是6000亿。你感觉这个数字怎么样?每年流出这么多的资金,如果这6000亿元的资金能留在国内,那会是一个什么情况?你还觉得大学发展得慢一点,规模小一点,是无所谓的事情吗?

如果我们华夏每年没有这么多的留学生出国留学,反而有100万外国学生到咱们国家来留学,他们带进来的资金很可能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