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三章 秋风哭,秋雨啼,人间多苦楚(2 / 6)

远的地方呢?”朱常治感受到了父亲的感伤,有些疑惑的问道。

“奶奶之所以答应你叔叔就藩金山,是因为你叔叔对奶奶说:若是让我守着藩禁做一辈子的废人,我宁愿去死,你叔叔自己选的远赴金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藩禁。”朱翊钧回答了这个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从小跟着朱翊钧长大的朱翊镠,不肯自己以后的日子里,只有王宫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那太窒息了。

藩禁,对老朱家的藩王,未尝不是一种诅咒,至少朱翊镠不想这么和死了一样的活着。

“那为什么有藩禁呢?”朱常治这个年纪,正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年纪,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藩禁他知道,连出门都不许,就在王宫里永世圈禁,祖祖辈辈,世世代代。

朱翊钧十分明确的说道:“因为有靖难之战,成祖文皇帝自北平府南下,攻破应天,坐上了皇位,作为皇帝,要担心藩王造反,所以就要设立藩禁,不让他们和地方官员来往,不让他们接触任何事儿、任何人,只需要吃饭睡觉,等死。”

这道诅咒,是复杂矛盾激烈冲突之后的最终结果,想要摆脱这种诅咒,要么大明覆灭,要么就是远在天边的距离。

“那为何要分封呢?”朱常治思索了片刻,他觉得藩禁制的根本原因,还是分封。

朱翊钧叹了口气,摇头说道:“日月幽而复明,不分封又能如何呢?太祖高皇帝又不是神仙,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朱翊钧和朱常治讲了些历史,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丢了辽东608年,大明军来了,说这个地方是自古以来,大明信,辽东的汉人都不信。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这首诗出现的时候,陇右刚刚脱离大唐王朝控制不到八十年,就已经是这样了,这些汉儿已经不认为自己是汉人了。

朱元璋封庆王,庆王府在宁夏,从西夏李继迁被辽国册封为西夏王算起,中原王朝丢了宁夏331年,从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算起的话,自唐末丢了甘肃、宁夏等地,足足488年。

大明军去了,就说这些地方自古以来,这话,要让人认可,除了分封,别无他法。

朱常治听完了父亲讲的历史,他只有十岁,488年也好,608年也罢,都是足足数代人的漫长时光,他无法理解的时间尺度。

分封是没办法,藩禁也是没办法。

历史就是如此的无情,看似有很多的选择,但其实很少有选择的余地,后人视古,总觉得自己有很多的办法,但其实真的去抉择,除了机会大势,还需要付出极大极大的代价,绝非易事。

朱常治眼睛珠子一转,问道:“先生告诉我,麦一个错别字,在商朝时候,麦的意思是一个人扛着打成捆的麦子,告麦,就是诸侯告诉商王哪里麦子成熟了,大家一起去抢。”

“现在,叔叔是不是要去金山做诸侯,然后发现哪里有金矿、银矿,告诉父亲,一起去抢?”

小孩子总是竭尽所能的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释这个世界。

倭国的银、吕宋的铜、绝洲金池城北美洲金山城的黄金,似乎都是商朝时候的麦子,告麦,就是诸侯告诉商王,大家把抢到的麦子抱回家。

皇帝和皇叔他们的目的是告麦!朱常治如此理解潞王就藩之事。

海外封藩告麦。

朱翊钧十分认真的点了点头说道:“额,虽然可以讲很多冠冕堂皇的话,比如王化,比如开海大业如此种种,但我是你的父亲,不能太欺骗你,你想的是对的,你叔叔就是去找麦田去了,找到了就告诉我,我和你叔叔一起去抢。”

朱常治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低声问道:“不抢不行吗?不抢就不用去那么远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