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刘府不一般(二)(1 / 5)

佛灯与剑 素锦布衣 6703 字 2022-01-11

至于聂东来突然之间的后知后觉,他都不想去吐槽什么了。

聂东来一听,顿时变得严肃起来,道:“哦?不是一般的朝廷势力?这个怎么说?”

欧阳明月神情肃穆,道:“刘府的原先的主人,也就是刘志成的祖父刘秉忠曾任中书省右丞相,可以说朝廷有一半的势力曾是他的门下,这样说,你总该明白了吧?”

“真是没想到,刘府居然有这么大的来历,当真是不一般啊!”

聂东来倒吸了一口冷气,道:“那刘府不应该在大都才对嘛?刘志成又怎么会出现在圣铉城?”

之前他还以为欧阳明月所指的不一般也就是稍微有点势力而已,可他却万万没有想到,刘府居然会出现过一个中书省右丞相。

那可真正一品官衔啊,正儿八经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啊,这那是什么不一般啊?这分明就是统御了朝廷的半壁江山啊。

要知道,朝廷的中央一级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秉兵柄和御史台司黜陟组成。

中书省下分左三部吏部、户部和礼部;右三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中书省始立于窝阔台三年1231年,中统元年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大都即位,第二年四月复立中书省;七月,又立燕京行中书省。大约在中统三年前后,燕京行中书省合并于中书省。

据朝廷的定制: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又设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平章政事四员;右、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

蒙古之俗尚右,故以右丞相、右丞居上。自中书令至参政知事均为宰执。中书省领左、右三部,各设尚书三员、侍郎二员。

至元三年1266年设制国用使司,总理全国财政,以后一度成为与省、台、院并立的最重要的国务机构之一。七年,罢制国用使司,立尚书省,统六部,并改天下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中书省建置虽仍被保留,但实际上由尚书省总领国政。

至元九年1272年,撤掉尚书省,归并于中书省内。此外,又相继设置了下列机构:

翰林兼国史院: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

大劝农司:掌农桑、水利。

集贤院:掌提调学制和道教事务。

太史院:掌天文历数。

将作院:掌工艺。

通政院:掌驿传。

宣政院:主持全国释教及吐蕃地区军、民之政。

大宗正府:主持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的刑名等公事,时而兼管汉人刑狱,是治天下刑政的札鲁忽赤断事官官署。

崇福司:管理也里可温元朝人对基督教徒和教士的通称的宗教事务。

回回司天监:掌回回历法。

蒙古翰林院及其所属蒙古国子监:掌蒙古文字。

经正监:管理皇室和贵族的营盘纳钵、标拨投下草地并治理有关词讼。

管领本位下怯怜口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都总管府:掌中宫从事织染、杂造等。

中尚监:掌成吉思汗大斡耳朵位下怯怜口诸务及内府供亿。

会秋寺:掌武宗五斡尔朵(行宫)户、钱粮、营缮诸寺,等等。

而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在忽必烈即位之初,为十路宣抚司,同时以都省官“行某处省事“系衔,派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的权力。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定型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处理当地军民事务。负责民政的官员属中书省管辖,负责军务的官员属枢密院管辖。边陲民族地区的宣抚、安抚、招讨等司,多参用当地土官任职。

行省之职守,“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每省置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