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无人问津(1 / 2)

坐在晋阳公主府前院客厅之内的陈浩,一边翘着二郎腿,一边吃着茶,静待着那九个煤炉在一个时辰之内售罄的好消息。

说到吃茶,陈浩穿越来到了大唐已有数日,还是极不适应,因为作为一个从一千多年后现代社会穿越过来的人,他以前吃的茶,就是用开水泡的纯茶叶,顶多再放上几枚枸杞。

可是,生活在唐朝的古人吃茶,不仅极为讲究,也颇为复杂,他们的饮茶习俗被后世叫做“调饮法”,在陈浩头一回吃茶时,感觉像是他生活在现代社会蔬菜汤。

要先把茶叶给烤熟,然后,再碾得碎碎的,这还不算完,还要再拿筛子进行细筛,把筛出的茶末再放在沸水里面煮。

待煮好以后,还要往茶里面加上一些个调味品,盐巴和姜片是两大必备的调味品,无论是普通人家还是富贵人家,都喜欢饮茶。

可以说,饮茶已经成为了唐人生活的一种方式。

就传于后世的唐朝人陆羽所撰写的《茶经》中记载,所谓“吃茶”是将茶与盐、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茶连同这些调料品都一同吃掉。

起初,陈浩还以为写出《茶经》的这个陆羽是在瞎掰,等到他穿越来到了大唐,当公主府的下人给他端上了杯热茶,这才发现,陆羽在《茶经》中的记载,就是唐人吃茶的真实写照,一点儿也不夸张。

既然,陈浩不喜欢唐人的吃茶方式,那他就命人往往杯中放置七八片茶叶,再倒入烧开的沸水,端给他吃茶,其他佐料都不添加,但枸杞除外,可以放上粒。

左等右等之下,过了大概有半个时辰的功夫,陈浩却并未听到生意开张的好消息,他便有些坐不住了,当即就站起身来,大踏步地走出前院的客厅,赶到了公主府的大门口。

这一看不打紧,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在短短只有大概半个时辰的功夫之内,使用扁担和箩筐挑来的煤球(蜂窝煤),在公主府的大门口已经摆放了有三四百棵之多,而那一字排开的九个煤炉却依然健在。

于是,陈浩便把已经喊破嗓子的那两个家丁叫到了跟前,没好气地质问道:“吆喝的广告词,我不都已经告知你们俩了么,怎么都过去了大抵半个时辰的功夫了,连一个煤炉都没有卖出去啊?”

面对陈浩的质问,那两个家丁都哭丧着脸,站在左边的那个家丁,一脸无辜地回答道:“驸马,小的二人确实按照你此前交代的广告词,冲着过往的行人叫卖吆喝,可是,根本就无人回应,顶多就是有人停下脚步,朝着小的这边看上两眼,再继续赶路。”

站在右边的那个家丁,也很是委屈地诉苦道:“是啊,驸马,小的二人都嗓子喊哑了,可是,路过咱们公主府门前的行人,根本就没有人要停下来购买煤炉,这也怨不得小的啊!”

原本陈浩还憋着一肚子的火气呢,当他听到这两个家丁,确实喊破了喉咙,这才没有对他们二人进行责怪,而是反思自己这种在路边叫卖吆喝的方式或许不太奏效。

不然的话,经过这两个家丁的一番叫卖吆喝,即便是一个煤炉没有卖出去,最起码可以吸引一些路过的行人前来围观才是,也不至于在过了大概半个时辰的功夫之后,竟然落得无人问津的凄惨境地。

要说,作为一个来自一千多年后的现代人,陈浩的这个脑子就是好使,只是思忖了半刻的功夫,他便想到了一个多管齐下的应对之策。

吩咐那两个愣在一旁的家丁,在公主府的大门口处看着煤炉和煤球,他自己个儿则是折身返回到了前院打开二厅之内,站定在桌案前,命人拿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他要进行一番挥毫泼墨。

虽说,陈浩在没有穿越来到大唐之前,他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时候,用笔的机会非常少,更何况还是毛笔,这得多亏了他在上大学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