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饥民(一)(1 / 2)

数十个衣不蔽体的老幼病残,拖着竹碗来到铁锅前,本想掩护饥民行动,可金大手和都事立马给他们每人舀一大碗粥,这群人登时一愣,从附近立马冲出来数百人嚷嚷等待救济。

看到有这多人需要救济,聆敬阳咬咬牙,让侍卫队在校场蒸馒头,馒头密度比稀粥大得多,在很多饥民看来,一碗稀粥还抵不上半个馒头。

明军在城内赈灾,越来越多饥民赶来等待救济,不到一个上午,校场聚集数千饥肠辘辘的百姓,让想报仇的百余饥民被迫放弃行动。

也因为明军赈灾,他们也加入到被施舍大军,很多人分到一小碗稀粥,更多人没有碗筷,急得蹦来蹦去。

有聪明的饥民,跑到附近山头,砍伐竹子制作筷子和碗,越来越多饥民来校场等待施舍,聆敬阳和王牧站在校场一个隐秘角落,王牧和聆敬阳道:“都督,菩萨心肠。”

“不要说菩萨心肠,不给饥民赈灾,我们就不能在武昌府立足。”

王牧还想说些,馒头熟了,聆敬阳聆敬阳调来一百手持弓箭士兵,在两侧护卫,然后亲自带着王牧,还有侍卫队伍,扛着装满馒头的竹筐,在校场上发放馒头。

馒头可是好东西,灾民恨不得冲上去抢,可看到弓箭手手持弓箭,饥民愣是不敢上前,坐在地上,等待聆敬阳给他们发馒头。

一千多个馒头不一会儿就发完了,但有更多饥民往这里而来,聆敬阳这一次带来一千石来粮草,按照这个速度,不用三天时间,就要全部消耗,吃完后部队都要断粮。

可聆敬阳并不慌,他早就让金声把每个月送给他们的补给送到武昌府,他要在武昌府开仓赈灾,将对朝廷失去信心的百姓,重新拉回到羽翼之下。

卫兰见城内饥民太多,仅仅依靠直属部队和侍卫队伍,不能抵挡饥民暴动,请求把城内百姓赶到城外。

这个意见被聆敬阳无情拒绝,让他现在去难民营招兵,当兵吃

军饷,每月一两银子,每日五个馒头,这倒是一个妙计,卫兰立马带着部队去城中难民营招兵。

城内有三个较大的难民营,都是附近饿得活不下去,走不动路的饥民。

卫兰在这三地贴出告示,告诉众人聆都督在武昌府募兵,成为官军战兵,每月一两银子,每日五个馒头,征兵简单明了,却激起千层浪。

城内数千饥民纷纷涌向军营,人数之多,势头之猛,让卫兰应接不暇。

平日里他瞧不起的饥民竟然这么凶猛,他突然有个幻想,要是饥民都成为他的兵,又有那种抢粮的狠劲,和清军作战好像也不会落下风。

聆敬阳让他在城内继续征兵,然后把征集的士兵编练成伍,护送王牧等文官去武昌府其他各地,将势力范围扩充到整个武昌府。

武昌城赈灾三天,耗尽聆敬阳粮草,再继续赈灾,军中也会缺粮,聆敬阳在犹豫要不要停止赈灾。

好在弘光朝廷的补给,在当天傍晚送到武昌城,聆敬阳可以进一步施展拳脚,下令继续赈灾。

吞噬

朝廷继续在武昌城开仓赈灾消息,很快就传遍整个武昌府,数以万计百姓拖儿带女来到武昌城,祈求得到活下去的机会,

为了增强对武昌府控制,聆敬阳还冒险,令大胜关守军到武昌城集结,随着数千明军抵达武昌城,聆敬阳接管大半个武昌府。

只有在南边的少数州县,因为道路遥远,且有盗贼,聆敬阳暂时没有把部队拉过去,他令卫兰为团练总兵,专门操练在武昌府募集的新兵。

新兵训练半个月,颇有成效,至少有点军人气息,聆敬阳本想让武昌府募集新兵去剿匪,可想想这些新兵战斗力尚未得到提升,就这样拉出去,不过是白白送死。

至于隔壁岳州府,聆敬阳压根儿没有想去念头,他的兵力过于薄弱,且分散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