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新的行业,资本发展(2 / 3)

就能有六七贯,这还不包括农忙时,加上家中庄稼所得,林林总总一年下来还是能有十几贯钱,去了一家花销,走访送礼等,每年留下个五至八贯钱还是可能。」

朱文奎点了点头。

五贯钱虽是不多,可对于寻常百姓之家已是不错。积累个十年,家中不敢说富,但也不至于因为一两年连续的减产绝收而造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百姓有了抗灾能力,朝廷稳定的基石便铺好了。

自沧州离开,朱文奎、于谦等人一路南下,走走停停,在六月底抵达了金陵。

通济门外。

人群聚在一起,纷纷攘攘。

宋远扯着嗓子喊道:「清山装配厂,要三十人,长期做工,一旬八百文,一旬一结。」

陈锋不甘示弱,声音更高了:「大舟纺织厂,要四十人……」

「有没有去玻璃厂的?」

「面粉厂煤工来三个!」

于谦站在人群之外,看着热闹的场景,皱眉道:「出了好多不曾听闻的行当。」

朱文奎一只手摸着下巴,思索着。

父皇曾说过,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会进入另一个阶段的,或许政治体系不变更,但经济体系会先发生变化。有一个名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东西,会伴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无可阻挡地出现在大明。

而资本主义的一个标识,便是自由雇佣市场的出现。

这些年来,金陵、苏州、杭州等地,早就出现了这种雇佣市场,只不过远没有眼下如此热闹,那时候也没有出现那么多的厂,更多的是一些纺织作坊。.c0

可现在,随着外无强敌,内无大灾,朝廷减税,有酬徭役,百姓逐渐有了购买力,市场需求在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类各样的工厂出现,以满足这些需求。

朱文奎听朱允炆说起过资本的可怕,知道资本的逐利本性,它可以让人过得好,也能让人死无葬身之地,它可以成就伟大,也可以让伟大沦为渺小。

关键不是阻止它来到大明,而是如何引导与使用资本。

时代的潮流是不可能逆转的,唯有顺势而为,善于使用,才能确保一切力量为朝廷所用。

朱文奎明白,未来自己治理大明少不了与资本较量。

好事。

父皇将周围的敌人都清理完了,瓦剌也被彻底分解,没了往日的威风。除了水师之外,大明军队在未来几十年很可能都不会有大的战事。

没敌人可收拾,想要延续与再创大明辉煌,就需要内治!

内治难点之一,便是商与资本。

朱文奎看到了大明新兴的行业,看到了朱允炆曾描述过的可能,对眼前的欣欣向荣既是期待,也有所忌惮。

于谦察觉到了朱文奎的情绪变化,笑道:「权衡利弊,扶利而去弊。再多变化,只要不改变大明前进的方向,不扯后腿,总会越来越好。」

朱文奎点头,一扫担忧,豪情地说:「任它雷霆击空,我自乘风破浪!」

在朱文奎、于谦一行人在南方游历时,在北京的二皇子朱文垣已经开始学习处理政务。

朱允炆不仅细细讲解政务中的问题,引导朱文垣提出多种解决之策,还让其分析每一种对策的优劣与影响,最终选择出适合的应对之策。

朱文垣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兴许是皇室教育打下的基础,也兴许是随朱允炆,在经过初期的接触之后,也开始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

虽说朱文

垣的应对之策还不够完善,想不周全,有些想法并不适合,但朱文垣能自己拿主意,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来说已是惊人。

就连杨士奇、解缙、铁铉也不得不承认,朱文垣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子。而越是如此,杨士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