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宗主与藩属(2 / 3)

所以只能捏鼻子认了。

可是一三七六年,倭寇犯边依旧,根本没有任何收敛。

此时的明朝江山设计已经比较稳固了,所以朱元璋再次修书去日本,警告他们说明朝派遣舰队五天就可以抵达,如果他们死不悔改,那就要动武了!

可是人在自高自大的时候,很难认清自己,否则也没有“夜郎自大”这个词了……

面对朱元璋的警告,怀良亲王根本就没有当做一回事,甚至当成笑话看待!

就给朱元璋回了一封信,写了《日本国王怀良回书》,充满了对大明的蔑视和轻看,

甚至还想和朱元璋开拍手腕子!

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相聚于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

“博戏”只不过说起来好听罢了,这和三国演义里面“会猎于东吴”有什么差别?

这简直就是要约架的节奏啊!

而且约架的地点还放在了“贺兰山”!

要知道贺兰山就是今天宁夏和内蒙的交界处!

怀良的意思一面是表达大明不堪一击,另外一层意思是警告朱元璋你还有蒙古敌的敌人!如果他们连起手来,肯定会把大明给打穿的!

这一下可把朱元璋给气坏了,如果你真是人口众多,粮草充足,实力庞大,那也就算了。

可你就是一个小国,连元朝你都肯归顺,却要向我开战!

你这不是看不起人,你这是侮辱人啊!

所以朱元璋在气急败坏之下,命令东南沿海地区制造海船,整军备战,准备马上就要征讨日本。

可是在当时遭到文武大臣的反对,因为当时大明毕竟立国不久,根基还很薄弱。

再加上北元蒙古势力还没有清除,威胁依然很大,指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又率兵南下了。

再加上当初蒙元攻打日本的时候,在海上遭遇了台风,以至战船倾覆,士卒落海,导致损兵折将。

还有就是当时的中原人对日本的看法,就觉得那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物资匮乏,地处偏僻,根本不值得费那么大的功夫。

朱元璋在反对声中接受了朝臣们的意见,不过仍然认为日本将来会成为大明的隐患,所以对他们很不待见。

账虽然不准备打了,可是面子却不能丢!

没事朱元璋继续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人出使日本。

赵秩经过了一番险象环生的周旋,还有一番唇枪舌战,想怀良亲王陈明厉害,当然也有军事上的威胁。

估计怀良一看大明朝是来真的,也不敢再态度强硬了,否则人家真的打过来那可不是玩的!

况且怀良也只是九州岛上的诸侯而已,在日本还有很多敌人,如果明朝真的联合其他诸侯攻打他。

怀良肯定觉得自己扛不住,因此对待大明使者的态度也稍微缓和了一些。

于是就把几十个被倭寇们掠夺的沿海人口还给了明朝,让使者带回去。

并且还派遣了使者出使明朝,表示要“奉表称臣”。

反正又不损失什么,称臣有什么关系?

而且还有可能获得明朝的支持,如果明朝承认自己的正统地位,那对于怀良在日本很有好处。

朱元璋很高兴,还设宴招待了日本使者,上次给他们大量的财物。

不过倭寇却没有任何的收敛,因为当时的日本仍旧处于诸侯纷争,怀良根本就约束不了其他诸侯。

直到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上任,他主动向明朝提出朝贡,进行贸易。

不过这个时候朱元璋却拒绝了他的恳求,因为在朱元璋看来,认为怀良亲王这一派才是真正的日本君王,室町幕府不过是“乱臣贼子”。

足利义满却没有死心,朱元璋驾崩之后他再次派遣使者来到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