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卖的是诗词和情怀(1 / 4)

逆天换明 样样稀松 205 字 2022-03-04

在那个时代,名声对于女人可是很重要的。林家费这么多周折,宁肯把个娇惯的小姐放到孤岛上,也真是煞费苦心,颇为狠心了。

“明日就成亲了,你还不好好准备?”林天生翻阅着郭大靖的生意经,觉得通过这些办法从倭人手中赚钱,不如镜子更暴利。

明朝出口的大宗商品是生丝、丝绸、瓷器,次一级的有铜钱、书籍、药材、棉布和蔗糖,茶叶成为大宗商品则是在清朝之后。

明朝时,倭国商业已较发达,货币需求量很大,但“倭不自铸,但用中国古钱而已”。

所以,明朝铜钱出口最多的便是倭国。但自万历中期之后,倭国开始自铸,走私铜钱的利润已经大为减少。

再比如生丝和瓷器,林家倒是想扩大规模,但在国内收购也是在与其他海商的代理人竞争,并不是那么容易采购到足够的数量。

同样,书籍、药材等商货,林家也采购了一些,但与生丝瓷器相比,数量和利润差别很大。

如果不是手中握有银镜的货源,并且能走北方海路航线,林家想与倭国开展商贸,并不是那么容易。

但对于郭大靖来说,只是银镜显然过于单一,趁着打开与倭国的商贸渠道,多几种赚钱的商货品种,也是着眼于长远。

比银镜制造还简单的肥皂,早就被郭大靖在空间内试验成功。

原料很简单,有鲸油,有石灰,有盐,只是在批量生产和销售,以及利润上,不如银镜更暴利,便暂时搁置。

现在,郭大靖准备建起工坊,专门生产制造,并主要出口到倭国。不是爱洗澡嘛,可劲儿地洗吧!

“这是试销品,如果倭国人觉得好,再订货不迟。”郭大靖指着桌上的十几块香皂,对林天生说道:“对倭国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先送去些样品,试试水。”

郭大靖起身,出去搬了一箱瓷器进来,展示给林天生看。

林天生倒是挺懂行,看过之后便说道:“山东淄博的瓷器,虽不及景德镇,却也算是很好的了。”

就现在的大明陶瓷业,景德镇第一,名气海内外皆知。但潮州、德化、磁县等地,以及北方的淄博、唐山,也盛产陶瓷,品质也是极好的。

辽东离山东最近,郭大靖要做陶瓷,自然在山东选择瓷窑,淄博便是首选。

而在宋代就被人们称为“瓷都”的淄博不仅遍地瓷炉,陶瓷产品丰富,“两点瓷”,也称“油点瓷”或“天目釉”等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的稀有瓷种。

但郭大靖卖的可不是瓷器,而是情怀,专为朝鲜、倭国等被汉文化熏陶得极深的国家所制。

要知道,瓷器是仅次于生丝的出口倭国的大宗商品。倭人经常委托华商大批订制特定花色品种的陶瓷,通常是具有日本风味的茶具和日用品。

藤野正就是倭人,他当然知道什么是日本风味,郭大靖便请教过,在淄博瓷窑订制了一批瓷器,多是茶道的各种用具,还有一些瓷盘。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林天生拿起个茶碗,看着上面的诗句,笑着颌首,“不错,正当饮茶之用。”

狭义的茶道具则仅仅是指凉炉、茶碗、茶杯、茶壶、茶釜、茶勺、茶入(茶瓶),甚至有人将茶碗本身称为茶道具。

可要宽泛一些的话,装饰壁龛的用具、有关炭的礼法的用具等等,都可包括在内。比如茶席用具的挂轴、花瓶,炭礼法用具的茶炉、灰器、炭斗等等。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林天生盯着个大花瓶,品味着上面的诗句,连连点头,赞道:“好,好诗,可惜不完整。”

转头看着郭大靖,林天生猜测着问道:“三弟,你是故意为之吧?”

郭大靖呵呵一笑,也不作正面回答,说道:“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