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丽人会反抗?并不(2 / 4)

培养的那些读书人都是对于国家发展有利的人才了。

毕竟一个国家想要强大,依靠的绝对不是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政治家们,依靠的恰恰是这些脑袋瓜子里天马行空的科学家。

当然也不是说这些读四书五经的人就不好,起码他们中有些人的才能也是非常令人钦佩的,就比如说刘伯温。

而说到刘伯温的话,朱启最近也有一点头疼的事。

那就是刘伯温就算再怎么强撑着,但毕竟敌不过衰老这个天然的敌人呀。

两年没见,再次见到刘伯温的时候,都已经白发苍苍了。

满脸皱纹,看上去老了很多的样子。

一问才知道去年自己带着兵马去攻打北元的时候,刘伯温在应天府生了一场大病。

也幸亏靠着辽王朱启制造出来的抗生素,才能够捡回了一条命。

不过这抗生素能救得了一回,可不一定能救得了第2回了。

如果因为年老或者感染,引发器官衰竭等等这些自身严重的病症的话,那就不是抗生素能够解决的问题了。

而看着刘伯温如此衰弱的模样,朱启实在是担心下一场大病,直接把刘伯温给带走也说不定。

但刘伯温现在年纪也实在是老大不小了,六十来岁的年纪。

在大明来说这个年纪已经算是老寿星了。

再加上刘伯温年轻的时候,跟着朱元璋打拼天下,虽说没有受过什么伤,但每天经历都非常的紧张,而且在开国立朝的时候,每天都是超负荷的工作。

如此下来之后,想要让身体保持年轻自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朱启也抽空去看过刘伯温,但刘伯温自己对此倒是并不在意,总是说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上天注定的,而且自己现在虽然刚刚经过一场大病,但并没有死啊。

身体也在恢复之中,让辽王殿下不用多担心了。

刘伯温都这么说了,朱启还能说什么呢?

而刘伯温也对于未来辽王朱启的计划非常的感兴趣,再仔细询问了一番之后。

才知道辽王朱启接下来的打算,就是要在草原上开设学堂,然后将那些游牧的牧民们,尽量在一些固定的地点让他们定居下来。

孩子们送去上学,而他们自己也能够有所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在草原上建造一些基础的基建工程,比如说道路之类的东西。

而刘伯温听到这里的时候也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就是草原上并不适合种植,也没有非常好的条件,能够让那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城镇,如果强行如此推广的话,恐怕会浪费人力物力的。

朱启早就已经知道这一点了,起码他提出这个政策的时候,很多的朝臣们也都是这样想的。

而朱启要发展草原,自然是有他的用意所在,首先第1点,草原其实并不如大家所想的那样,如此的缺水,尤其是漠南地区。

漠北可能沙漠挺多的,而漠南地区的话,途经的水源其实是非常丰富的。

而之所以不适宜种植农作物,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并非是因为土地的原因。

不过如果找到合适种植的农作物的话,在北方的草原上还是很适合种植农业的。

要知道现代中国的北方草原上,可是有着仅次于黑龙江的东北大草原的集体农田。

而他们机械化的农田种植出来的玉米等作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粮仓。

而现在的内蒙古农庄,更是有着中国粮仓之称。

所以向人们心中所想,草原上只适合放牧,压根不适合种植,这种事情根本就是放屁。

所以朱启要干的事情,就是把玉米这种万能的作物引入到草原上。

然后进行耕种,将那些游牧为主的民族,给转化为农耕民族,就像现在一样,只要他们能够安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