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立军法,刑于鞭(1 / 4)

见赵启昂着脸庞,丝毫不为所动的样子,吕不韦轻轻地摇了摇头,不在多说什么,转身便与赵启一同回了营中。

吕不韦当然明白赵启是将羽林卫之死,全数归结到了柏城世家,但他没有预料到的是赵启的反应会如此迅疾而猛烈,甚至不惜违背自己的命令。

吕不韦听闻此事也是怒不可遏,甚至看到被染的血红的河水之时,很想当场就要处理赵启一顿。可是,自己不能那么做。

首先,处理得轻了,对于这样的厮杀汉子,根本毫无意义,只是平白恶了他而已;

处理得重了,需知对方可是跟王上一同浴血奋战过,几度救护过王上,也被王上以伤换命的救过,就这份情谊在,自己敢下狠手?又能下狠手吗?

更为关键的是,保护巡视使团的上万大军,名义上是以廉颇为尊,可是两只队伍:羽林卫和陷阵营,其主官可都是赵启,而其中大部分的士卒都是赵启亲自挑选出来的, 甚至于各级将校的晋升悉数出自赵启之手。

如此一来,固然是保证了两只队伍在赵启的带领下能够如臂使指, 却也给如今的吕不韦留下了巨大的难题。

“怎么办呢?”回营的路上, 吕不韦一直在问着自己。

完全不处理或是处理太轻吧, 自己威信何在?可要自己处理太重了,又怕引起军中将士的不满, 毕竟赵启不仅是他们的顶头上司,还是为了死去的同袍报仇才违的令,这要是处理重了, 指不定哪天不开心,哪个将士就会对着自己后背来一刀。

而更令吕不韦感到棘手的是赵启此为带来的后果。

从那两个宁愿自杀换掉几名羽林卫士,拖延修堤进度的“死士”,吕不韦便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劲。

若是一般的家丁, 如此情境下,理应抱头等候宽大处置才对,即便是趁其不备,想做的也该是逃跑才对。唯有“死士”方才会在此等环境之下, 不惜以命换命也要完成任务!

可是, 这样的以命换命,无非也就是拖延一下堤坝修理好的时间而已, 于大局并无益处, 反而是暴露了死士的存在。

只是死士会有那么蠢吗?以生命为代价, 却行此无意义之事?

不会!如果把他们的目标从堤坝换成修理堤坝的羽林卫士们,这个逻辑就很是通畅了。羽林卫士不顾自身安危地保护堤坝, 却被世家之人拽入河中身亡, 尤其还有可能将一位高级将领给一同带走!

此举虽与谋反又何异?

此已经不是简单想要将巡视使团拉下水了,而是在挑衅使团、甚至是在故意的激怒使团!

没错!

试想一下, 若是赵启真的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由赵启一手带起来的羽林卫、陷阵营会陷入怎样的疯狂的境地?

盛怒之下的大军便是将柏城给屠了也不稀奇,便是再理智的人恐怕也不会轻易地放过世家和公门之人。

屠杀!这是唯一的结果!而如今赵启的做法也恰好验证着他们的谋算。

时隔不过数日, 相距不足百里, 又一座城池——柏城里,又是一场对名门望族的屠杀。

再让人稍稍联想一下数日前的任城之屠!

很轻易的就能得出一个看似相当严谨的结论:赵王意欲以使团为刀砍尽不服新政之人。

这倒也确实是赵括本来的心思: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可是有些东西, 只能说不能做, 而有些事情, 只能做不能说。

有些话,说出来就是错!甚至是罪恶!

很明显,强力推行新政这样霸道的行为只能悄悄地进行,却不能大张旗鼓地宣扬。

一旦,这样的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