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有时晴天有时阴(1 / 2)

乡村之巨变 温岭人 221 字 2022-09-14

陈兵最听他大哥的话,皮箱厂的机制创新,他就完全照着大哥的思路进行。

几天之间,陈兵的皮箱厂停止了皮箱壳生产,村里却很快冒出十几家专门做皮箱壳的个体户。

这些个体户除向陈兵供货,同时也向蔡岳松的皮箱厂供货。

陈兵和蔡岳松也有约定,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收购价格。

也就十天不到,陈兵的皮箱厂,日产量从原来的八十多只,一下子增加到两百二十多只。

陈扬却不满意,他告诉陈兵,以他的计算,应该能达到日产三百只以上。

蔡岳松那边,以前每天生产四十只不到,现在也顺利超越了一百。

以前,二人每隔两天或三天,向海门码头送一次货。

现在发展到一天一趟。

陈扬也是遵守约定,五天结一次帐,每次都用现金。

木制皮箱,这个时候还刚刚兴起,不愁没有销路。

至于利润,陈扬不傻,二弟拼命生产,但每一只获得的利润,顶多只有他的三分之一。

陈扬也无须奔波。

叶菁很可靠,每隔五天,通过中国银行给陈扬汇款一次。

因为生意好,叶菁也不劝陈扬去义乌市场了。

义乌有义乌的优势,而且优势在逐渐扩大,但路桥也有自己的优势,有些方面是义乌暂时难以取代的。

比方说,原产地来自路桥街的产品,就有自身的优势,除非你义乌也有产地。

陈扬告诉叶菁,他们销售的商品,部分是义乌没有的,部分是义乌刚发展起来的。

只要坚守这个规则,他们的生意就不会垮。

原产地太重要。

就拿木制皮箱为例。陈扬直接从厂家进货,再通过自己在上海的贸易公司,批发给全国各地的批发商。

而义乌那边,附近暂无木制皮箱生产企业,要先去路桥市场进货,然后再通过义乌市场批发出去。

多了路桥市场这个环节,就至少增加百分之十以上的成本,这就是路桥市场的优势所在。

当然,陈扬也知道,就他的皮箱业务来说,优势非常短暂。

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新产品,即使技术含量很高,也维持不了一年及一年以上的优势。

更何况木制皮箱这种产品,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一句话,只有先发优势,没有持久优势。

所以,陈扬才催促陈兵拼命的生产。

先把该赚的钱赚到手,至于以后,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那些大经济学家,在他们的着作里,总是强调企业要有长远规划。

陈扬觉得可笑,他认为强调这个观点的经济学家,应该没当过企业家,一定是在纸上谈兵。

任何一个企业家,都应该把眼前能赚到的钱赚到手,在此基础上,才有资格去考虑长远规划。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所以的长远规划都是狗屁。

也算陈扬走了狗屎运,也算他有“先见之明”。

皮箱销售仅仅火爆了三四个月。

六一儿童节刚过不久,皮箱的销售就开始疲软了。

让陈杨感到意外的是,申菁在电话里告诉他,鞋类销售和小商品销售也是直线下滑。

陈扬纳闷,难道是自己的经营方式有什么问题?

叶菁告诉陈扬,不是他们一家,而是大多数同行,都遭遇了同样的局面。

陈扬明白了,是大环境出了问题。

读报纸,看新闻,陈扬强烈的感觉到自己的判断没有错。

有时晴天有时阴,生意场上也是这样。

陈扬决定果断采取措施。

六月上旬的一天。

陈扬把二弟叫到二楼客厅,再让顺子去请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