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以地为名,专门吃鸭(1)(1 / 2)

粤食记 三生三笑 219 字 2022-08-22

肥仔健和林佳茵坐在二排座上,笑得俩憨批似的。很是迷茫地张了张嘴巴,程子华又扶了扶眼镜,“生活委员是什么?”

林佳茵对肥仔健笑着说:“我老板是在国外念私立学校长大的。不知道这些……老板,就是管课间餐和班费,还有各种班里的琐琐碎碎的事儿的嘛。不过现在应该也变了,这两年好像很多学校没有搞课间餐了。有时候想想师弟师妹们也挺惨的,饿着肚子上那么四五个小时的课。”

肥仔健说:“是不搞课间餐了,但是很多学校管学生午餐和早餐的。所以生活委员还是铁打的了。我们那边有个朋友,专门做学生供应餐的,就承包了两个学校,赚得盘满钵满。我二舅每次见他面,都得说他一顿,提醒他一定要真材实料,注意卫生。那可是良心生意,不许糊弄的。”

程子华就说:“我想起来了,我听我搭档说过,有一个逢考必过面,就在佳茵的大学食堂里。他去尝过味道,还蛮有意思的。我估计中小学食堂里就没有这种卧虎藏龙的人物了吧?”

强牺读牺。谁知道他就这么一说,肥仔健很认真地说:“谁说的。我们那边的星海小学,会开展地方特色教育,前阵子请了个迎客肠粉正宗手艺传人进学校里现场演示,我家大侄子还拿这个事情写了个作文,在学校里拿了奖咧!程总监,你吃过迎客肠粉没有?”

程子华很诚实地摇了摇头,林佳茵很惊讶:“迎客肠不是早就消失了么?竟然还有传人?”

肥仔健说:“不然呢,要不是因为迎客肠曾经入围过非遗项目,虽然没有入选,好歹证明了它的文化意义……如今迎客肠粉就是千顷地两棵苗,就这么两个传人,都是四五十的大妈了。被博物馆收编,拿工资养着,各个学校巡回做讲座,已经是文化意义大于吃的意义了。等这两个阿姨不在了,估计也就只剩下书本上的记载了吧。”

林佳茵不禁垂下眼眸,怪伤感地说:“好多手艺其实就是这样,慢慢消失了。迎客肠粉保留不下来,是因为做法繁琐,而且味道上跟布拉肠略逊一筹。只是在过去的一些小镇上流传着‘见面肠粉送客汤’的习俗,有他们的地方文化特色,在拼命保留……刚才我跟卞赛大姐说起阳山的鸡公粿,味道是顶呱呱的,却是非战之罪,退出了市场,那才是真可惜的。”

车子开进了一条老街,路边很是神奇地出现了一条河涌,河涌两岸千丝万缕垂落地,一排白影入眼来,是南方常见的细叶榕,每棵树的下半截都新涂了石灰水。河涌两岸都是民房街铺,开到道路三分之一处,眼前灯光豁然开朗,照亮了林佳茵惊讶的明眸:“哇,好多年没见,这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了啊!曾经一间露天大排档,如今竟玩起了后现代风格来了?”

白墙落地玻璃窗,天台阳伞下食客笑声飞扬,还有串串闪着金光的彩灯从屋顶挂下来,闪闪烁烁地,越发添了几分浪漫气氛。

穿着荧光背心,背上还绣着大大的“毛纺鸭”字样的泊车仔,挥舞着晒得黝黑的胳膊,招揽着客人们来停车。趁着程子华侧方停车的功夫,林佳茵打量着周围环境,说:“我记得很久之前来这儿,还只是单门独户的一家,大排档都还是露天的。现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彻底转型了,旁边……粤湘小炒,川味烤鱼……还有糖水甜品花艺烘焙面包……哈,这地儿,成了食街了!”

肥仔健说:“毛纺厂改造的时候,上面打包了个条件给承建商,让他们把这片的河涌水道什么的,一块儿给整治好了,这条河涌原本是暗渠,也就是那会儿掀开了盖子重新变成明河。水质也治理好了,所谓种了梧桐自有凤凰来,这边环境好了,除了毛纺鸭入室经营之外,也吸引了很多同行啦。”

说话间,几个人下了车。程子华看了一眼门外坐了两三排的等位食客,自然而然扭脸看向林佳茵:“你刚才有没有网上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