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梨园秘味,同甘共苦(1)(1 / 2)

粤食记 三生三笑 217 字 2022-08-22

林小麦盯着他,没说话,麦希明又说:“就算是舌头和牙齿也会有磕碰,我看古代故事,还有说两个老朋友,一个喜欢林黛玉,一个喜欢薛宝钗,然后就直接打起来的……打完也还是老朋友啊。”

林小麦憋不住了:“噗嗤。”

一笑之下,满腔郁闷也就烟消云散。麦希明看着她的笑靥,嘴角边不自觉泛起笑容,扭转方向盘,朝着那间“煎炸”饭店开了过去。没想到开近了才发现,这家饭店单门独楼,足足三层高,另一面才是正门,对着的是一条河沟,河边芒果树胸径过尺粗,很是有年头。

停好了车,走进门,接过门口迎宾知客递过来的一束白玉兰,林小麦随手把白玉兰别在白衬衫的风纪扣上,问道:“还有房间么?”

穿着对襟褂子和墨蓝暗花散腿裤的知客笑眯眯地说:“不好意思啊靓女,我们这儿不设包厢,不过有卡座,可以么?”

林小麦说:“可以,给我们安排个安静点儿的座位。”

“好的,请跟我来。”

知客小姐姐转过身子,娉娉婷婷地朝着饭店里走了进去。一楼水族箱,冰鲜档,明炉烧腊,生鲜蔬菜,山珍菌菇……琳琅满目,一眼过去满眼生花。看到一个水牌上写着“是日江鸥火车头粉”一行粉笔大字,林小麦倍感亲切,不禁和麦希明相视一笑。

“声声细语莺莺沥沥,但觉此刻有靓心情……”悠扬的笃撑伴随着甜润的红腔,唱着新编粤曲,细细甜甜,传入耳中,让人眼饧骨软,林小麦不禁抱住手臂,说:“真好听……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麦希明说:“唱得是真的不错。这是什么曲子?是不是……还有唱腔之分的?”

林小麦说:“哎哟,那老板可真的是大哥问二哥,二哥知道得也不多了。我只能听得出这是红腔,是散曲,别的就不怎么清楚啦……”

倒是前面引路的知客小姐姐笑眯眯地接过了话茬,说:“靓女,能够听得出是红腔粤曲,就已经是入了门啦。这首曲子是我们老板自己写的,叫做《游药洲》,没有在别的地方听过也正常,在别的地方听过反而……”

小姐姐猛然刹车,微笑不语。林小麦也是会意一笑,说:“厉害了,我听说粤曲很难的,要按照曲牌填词,然后再配上梆簧锣鼓。老板好雅兴——用了旗靠尾枪扇做橱窗招牌,莫非是梨园行中退休出来的大老倌?”

知客小姐姐却只是笑了笑,说:“我只是个打工仔,什么都不知道呢。”

也就识趣地不再追问,林小麦和麦希明跟着小姐姐来到了小包厢里。习惯性地,麦希明把菜单递给林小麦:“来,点菜。”

翻开菜谱一看,林小麦眼底闪过一丝失望:“我以为是遇到了名伶菜……冷手执个热煎堆,可以来开开眼界。结果也还是挂羊头卖狗肉。第一页就是白切鸡……虽不会出错,但显然就看见是普通粤菜馆子的路数了。”

麦希明听见,问服务员再多要了一本菜谱,慢慢翻看,边看边说:“就算再怎么挂羊头法,多少也有两道沾边的菜。否则的话粤地识家满地走,懂吃的行家多如牛毛,怕是没办法撑三个月。刚才一路走进来,这儿的生意不错,跟在我们后面,门口的红凳阵上就有人坐下等位了。再看堂中食客,也是吃喝欢容,没有什么催菜吵闹的……显然是一间经营得法的食肆。”

林小麦听见他这么说,原本已经微微拧在一起的秀眉就稍稍放松了下来,指着菜谱说:“借油传热谓之煎,借大量油传热谓之炸。在本地家庭里面,煎常用,炸不常见。既然来了,就吃些平日家里做不到的‘了能’菜,比如这道……炸螃蟹,以及猪下巴。”

原本安坐的麦希明,顿时来了兴趣,朝着前方挪了挪身子,说:“这道炸螃蟹……也配了图,图片却跟肉饼差不多,看不出什么特别来。为什么要特意点上这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