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漕运总督2(1 / 5)

续南明 老白牛 5808 字 2020-09-17

怀着心思,鲍经历就亲带马驿前往后堂官邸求见知府周光夏。.biquu.

他的官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乃是府署内的领官,总领六科,平时做事也谨慎,周知府对他还是重视的,因此门房通报后,仅仅半个时辰,鲍经历就带那马驿见到了淮安知府周光夏。

也仅仅第二天下午,捷报与公文就送到了附近的淮扬兵备府。

其实淮安老城官衙密集,府署、兵备府、漕运署、府学等等,都集中在上坂街这一片附近,特别以“总督漕运行政公署”为中心散布。

不过程序不可乱,任何公文,县级衙门上去,上一级是州衙,州衙上一级是府衙,府衙上一级是兵备府,最后兵备府将公文上交到总督或是巡抚衙门那边去。

一级一级,不可越界,不是说官衙就在附近,直接跑去就行。

只理论上红旗报捷的兵务公文不可滞留,需各级非常急迫的一级一级上传。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

或许大捷的消息起了作用,又或许黄思恩大人,齐尚贤大人的书信起了作用,也仅仅一天后,淮扬兵备道张文光,就将捷报与公文转交到总督漕运行政公署内。

而这天是三月十八日下午,离上次的报捷还没过去几日。

总督漕运行政公署。

这是此时的称呼,历史上清季改称为“总督漕运部院”。

太宗缵承大业,建立漕运而革使职,乃命武职重臣总理,景泰二年,以副都御史王斌为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驻节谁安,与总兵官同理漕务,称文武二院。

万历年又罢漕运总兵官,再罢参将、郎中、御史及催趱、主事等员,专任文职。

漕运总督理河督漕,岁运漕粮四百余万石,天下大命,实系于此,更兼护漕兵丁十二万,所在淮安府城守卫,均由总督署城守营负责,可谓位高权重。

此时公署位谯楼(清时改名为镇淮楼)北侧高地,占地庞大,建筑宏伟,与分居南北的谯楼、淮安府署同处于一条中轴线上。

后堂官邸。

此处乃总督一署内最机要之处,清后又惯称为签押房,多开间的外室幕友书吏来来往往,神色匆匆,号件书吏不断将海量的官府文件分门别号,摘要摘出。

书禀书吏依此起草禀帖与公函,总督府最亲信的幕僚负责过目签稿,上申下行,总揽一切,间中还有审与随堂奔赴各地现场验查,以防各方欺混舞弊。

最后总督看后没问题,朱笔批画,钤盖衙署大印,判定各方命运的判示、文告、契约、任命文书等重要公函就往四面八方。

不过总督职权虽重,却没有直属的部下,均需聘请幕僚帮自己处理刑名钱谷、军政杂事。

官邸之重,人称“内咽喉”,各机要人员不但需明笔墨款式,熟悉文件、律例、案情等等,道德上更要求忠孝礼义廉耻,避免舞弊之事生。

前任总督朱大典革职听勘后,由史可法接任漕运总督之职,他偏爱年轻士子生员,上任后,大力访察贤明帮助自己处理军政事务,除名士外,就是募各地的岁贡生,恩贡生为幕友。

因此此时各房行走的,就尽是年轻人的面孔,个个飞信自扬,倒与别处官邸幕气沉沉的气息形成鲜明的对比。

官邸内房,相比上任总督朱大典的布置,此时简陋得太多,小饭厅、可供老爷们打盹歇息的铺炕全无,都换成了柜子,上面不是书,就是公文,密密麻麻,似乎要让人淹没在公函中。

一张公案前,一个绯袍花犀带,官服上有二品锦鸡补子的大员坐在官帽椅上倾听,面前几个幕僚正禀报着什么。

朝廷大员身材短小精悍,面目黝黑,但双目炯然有光,他笔直的坐着,姿势无可挑剔,他神情专注,幕僚所说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事无巨细,他都频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