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 十章 因果有何凭(2 / 5)

道理应该可以迅速传播,如果它有用的话。但语言产生千万年了,但这个道理在实践中并没有多大用处,只能说明,这是个假道理。

但,为什么一个假道理却如此流行呢?科学发达到如此程度,科学教育在网民中应该还都经历过,为什么会得到如此多的喝彩呢?这估计与大众传播规律有关。

假如这句话的产生,最开始也不是骗人的,是来自于某个特殊的事例。有人被毒蛇咬了,在边上发现一株草,敷在伤口或吃进嘴里,居然治好了蛇毒,活了过来。有他经历的也许不止一个,这样就形成了某种印象,大家以为这是普遍现象了。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这些人都是幸存者,他们确实在现场找到了解药。但大量被毒死的遇害者,他们也许也用过这个“知识”,也许也在周边的植物中做过尝试,他们失败了,他们没机会说出他们的尝试,没有话语权,没有驳斥幸存者的特例,所以,这句话就在幸存者事实的加持下,斩钉截铁地流传下来了。

这叫幸存者偏差。

从听众角度来看,有一个规律,就是大家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被毒蛇咬伤,肯定是不好的事,如果有一个窍门,能够在灾难面前救命,那这个窍门,人们宁愿相信它是真的。在被毒蛇咬伤到自我救命这两件事情中,希望和恐惧,两种人类最基本的心理动力同时存在,这就更诱导人们相信有希望的一面,摆脱自身的恐惧了。说实话,除极少数特殊行业的人,谁不害怕毒蛇呢?

很多话之所以被大众接受,不是因为它是真理,而是因为大众愿意相信它。

在命运因果这个复杂命题出来后,人们愿意相信简单的,更愿意相信对自己有利的,也符合这种模式。

命运是自带恐惧感的,因为死亡的不可预知,因为生命的绝对有限性,这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恐惧。希望是人人期盼的,只要是对自己有利。好人有好报,既给人类普遍命运带来希望,又对自己有利,为何不相信它?

长期用这句话教导别人的,表面上是夸赞对方的善行,实际上是鼓励对方对自己好一点。你要做一个好人,你要对我好,这并不仅是为我好,也是为你的命运好,你好我好大家好,这就是个好道理。

但真相呢?往往不好调查。人类命运的样本太繁杂,调查统计几乎不太可能,也没人做过这个工作。好人,用什么样的标准来量化,也是不好确定的,既然无法精确研究,那么,就暂且相信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模糊结论吧。

其实,这句话的反例无处不在。比如,我们还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好人命不长,王八活千年”。

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好人,人生受尽折磨,最后横死他乡;历史上有很多大奸大恶,却享尽人间繁华,得终其天年。

“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何将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重读庄子《山木》篇,我会心一笑,觉得这老头实在是太可爱了。他打了个比方,从逻辑上证明材与不材、好与不好,与个体命运无关。

但儒家、佛家,都提倡道德,都提倡行善,这是什么道理呢?

从儒家讲,这与他们的理想有关,他们的目的是恢复周朝时的社会制度,以礼来恢复社会秩序。他们的道德是有层次的,也只从“人皆有不忍之心”作为出发点,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归结点,这个要求是比较低的,与现代所说的“好人”还是有距离的。

道家所说的道德,与人品关系不大,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德是这种规律在人身上的体现。它存在的理论论据是天人合一,它表现出的境界是顺应自然。

佛家所说的道德,在本体上与道家相似。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戒律上。在本体上,它还有更大的含义。

佛教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