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因果不立处(4 / 5)

就不存在污染,从没有存在过,相对的干净也说不上。

为利益他人而发起菩提心,为利他而证大菩提,见为人我无二,智慧为了悟法我无二的智慧,不住边缘,觉悟圆满如来涅槃或终极断证。怎么悟到这个?

前提是利他的菩提心,为利他人而觉悟,为利他人而达大菩提。发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由于这种发心,他的智慧更完美,他的见可以看得更远,他的智慧可以掌握到更有效的方法,有远见和更多的方法。

因为他有利益他人的发心,他的经验和境界更高一点,他能理解别人,他真正悟到人无我和法无我这一切。不然很难悟到法无我,外在的现象是无自性、无真实、和合而形成的,很难悟到,很难认识到。

我认识到这些观点后,看到别人已经很努力了,可他的行为方式和说话不让人喜欢,会为他着急、同情他;没有认识到的人,只会觉得对方可恶,专门和我作对,不好好工作,说话也颠三倒四的。

两者不同了,前者更全面地去看,后者更直观的去看;前者能理解外在的一切现象,后者不能理解。好比一个人特别认真要做好一件事,我正好是他的朋友,因此我能理解他;另外一个人不是他的朋友,就会怀疑他,而且不理解,不会认识到他已经很努力了而且真的想做成事。

两者的看法会有非常大的差别,朋友能理解你,不了解者则把你看得很愚蠢、很可恶,这与了悟与否的差别很类似。说明大菩提心是多么重要,是多么宽阔的基础,它需要很多的经验和认识,后者对世界的认识有了足够的经验,前者没有这些,总想为自己快乐而去寻找快乐,一直相信我努力走下去总有一天我会快乐的;后者相信有很多方法,不一定盲目认为可以,或不认为盲目追求就可以。

一直走下去可以快乐,这有根据吗?有没有问过先驱呢?有没有看过先驱的历史呢?有谁是盲目走下去而得到快乐的吗?后者则看得很全面,我们有很多方法,我们需要勇气,转头的时候不要怕失去很多,有可能这样路才会更长远。

小乘的孤独断证与大乘的终极断证是由于不同的见和不同的发心所产生的差别。小乘的见没有更广,发心没有更好的基础,因此不能有更好的果。

好了,我说了这么多,让大家在这个虚老和尚的道场,听我的心得,实在不好意思。我距离虚老和尚的智慧,差得不止十万八千里,很产羞愧,占用他的道场误导大家。但是,大家要明白,虚老和尚是在干什么?

他在佛教中最重要的传承和贡献,不仅仅是这座山这座庙,而是用他漫长一生的努力,给我们后辈示现了,什么叫做真智慧,真菩提心。这就是真大乘,真菩萨。

当基本上要讲完了,此时,大众中有居士站起来,问到:“师父,你刚开始说的,要解答那个问题,你怎么没答呢?”

“哈哈,终于有人责备我了,你是我的菩萨。如果我是具德高僧,你那就是请法。我是个学僧,菩萨责备我,是我的福分。”

这一套谦词,大有来历,虽然我不懂它全部的含义,但知道,在过去的经典中,类似这种说法,很有讲究。

“我前面说过,如果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空的,那我们还在追求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提出来,如果大众中,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就不耽误大家时间与精力,如果大众有兴趣,我也简单讲一下体会。”

下面的人踊跃举手或者说话的,表示很想听他把这个话题讲下去。

对于我来说,这个问题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因为我并不纠结于它,我读愣严经时,就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圣者悟道后才能够做的事,我并不想自己得到文字语言上的答案。

但是,这个问题是非常难以回答的。我想听听,这个高智商的人,是如何应对这类问题的。